虾皮作为常见的水产加工品,其微生物安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健康。菌落总数和大肠杆菌是评估虾皮卫生质量的核心指标,需通过标准化检测流程进行精准筛查。聚检通第三方检测机构依据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微生物检测方案。那么,如何科学控制虾皮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哪些致病菌筛查方法更具实操性?下面聚检通小编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帮助您做出明智的选择。
一、菌落总数检测标准与方法
1. 平板计数法
操作流程:取25g样品加入225mL无菌生理盐水,均质后梯度稀释,倾注平板计数琼脂,36℃培养48±2小时。
检测目的:反映虾皮整体卫生状况及加工环节污染程度。
作用机制:通过需氧菌总数评估产品腐败风险,数值超过10⁵CFU/g即存在安全隐患。
2. 快速检测法
操作流程:采用ATP生物发光技术,30秒读取相对光单位(RLU)。
检测目的:实现生产线现场快速筛查。
作用机制:通过微生物代谢产物三磷酸腺苷含量间接反映污染水平,适用于企业自检。
二、大肠杆菌检测标准与方法
1. 多管发酵法
操作流程:乳糖胆盐发酵管初发酵,EMB平板分离,革兰氏染色镜检确认。
检测目的:检测粪便污染指示菌。
作用机制:大肠杆菌检出表明可能存在肠道致病菌,如沙门氏菌或志贺氏菌。
2. 酶底物法
操作流程:使用Colilert试剂,24小时内观察颜色变化。
检测目的:实现定量快速检测。
作用机制:β-半乳糖苷酶分解ONPG产生黄色化合物,特异性识别大肠杆菌。
三、致病菌专项筛查方案
1. 沙门氏菌检测
操作流程:前增菌→选择性增菌→SS/XLD平板分离→生化鉴定。
关键控制:需连续培养5天确保漏检率低于1%。
2.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
操作流程:Baird-Parker平板分离,血浆凝固酶试验验证。
判定标准:每克样品超过100个菌落即不合格。
3.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
操作流程:碱性蛋白胨水增菌,TCBS平板分离,嗜盐性试验确认。
特殊要求:检测环境温度需恒定30℃±1℃。
以上就是关于虾皮微生物检测标准与致病菌筛查方法的全部内容,聚检通第三方检测机构拥有CNAS认可实验室,配备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可提供符合GB 4789系列标准的权威检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