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对 GB 19193-2015《疫源地消毒总则》标准的解读:
一、标准的基本信息
1. 标准号:GB 19193-2015。
2. 发布日期:2015 年 6 月 2 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3. 实施日期:2016 年 1 月 1 日。
4. 主管部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5. 归口部门:国家疾控局。
6. 英文标准名:General principle on disinfection for infectious focus。
7. 起草单位:四川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卫生监督所、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
8. 起草人:张朝武、张流波、王国庆、刘衡川、李新武、叶庆临等。
9.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80,中国标准分类号:C50。
二、标准内容
1. 规定了疫源地消毒的要求、消毒原则和消毒效果评价,适用于各类传染病的疫源地消毒。
2. 明确了疫源地、疫源地消毒、随时消毒、终末消毒等术语的定义,如疫源地是指现在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场所和传染源可能播散病原体的范围。
3. 规范了疫源地消毒要求,包括随时消毒卫生要求、终末消毒卫生要求、污物处理要求等,如随时消毒应根据现场情况随时进行,消毒合格判定标准为自然菌的消亡率应 ≥90%。
4. 阐述了不同类别传染病疫源地消毒原则,如甲类传染病疫源地消毒原则、乙类传染病疫源地消毒原则等,针对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源等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消毒方法和措施。
5. 对疫源地消毒效果评价进行了规范,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如物体表面消毒后自然菌的消亡率应 ≥90%,排泄物、分泌物消毒后不应检出病原微生物或目标微生物等。
三、标准应用场景
1. 传染病疫情防控:在各类传染病爆发期间,如流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对疫源地进行消毒处理,可有效杀灭或去除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传播。例如在医院、隔离点等场所,按照标准要求对患者停留过的房间、接触过的物品等进行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如食物中毒、水源污染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若涉及疫源地的消毒,可依据本标准开展工作,确保环境和物品的卫生安全,防止事件进一步扩大。
3. 医疗机构日常消毒管理:医疗机构是传染病传播的高风险场所,日常的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工作需严格按照本标准执行,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如对病房、手术室、门诊等区域的消毒,以及对医疗器械、污染物等的处理,都应遵循标准中的相关规定。
四、总结
1. GB 19193-2015《疫源地消毒总则》标准为疫源地消毒工作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对于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2. 通过对疫源地消毒要求、原则、效果评价等方面的规定,该标准有助于提高消毒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规范性,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保护人们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