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21139-2007《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解读大全
一、标准的基本信息
《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GB 21139-2007)于 2007 年 10 月 1 日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并于 2008 年 1 月 1 日正式实施。该标准由国家测绘局主管,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英文名为 Basic Rules for Fundament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tandard Data。其国际标准分类号(ICS)为 07.040.10,起草人为王占、李明、张华等专家,他们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国基础地理信息领域制定了这一重要的技术规范,确保了地理信息数据的科学性、一致性和权威性,为地理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标准内容
该标准全面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的分类、精度、质量、格式等关键要素。在数据分类上,它详细划分了地形地貌、水系、交通网、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名称等多样化的地理信息要素,为数据的有序组织和高效检索提供了清晰的框架。精度要求方面,针对不同比例尺的数据,提出了量化明确的误差范围,保障了数据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数据质量层面,强调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时效性,要求数据能够真实反映地理实体的现状和变化,为决策提供精准依据。格式规范上,明确了数据的表达方式和存储格式,促进了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降低了数据处理成本,提升了数据利用效率,推动了地理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协同利用。
三、标准应用场景
在城市规划领域,该标准为建筑布局、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精准的地形和水系数据,确保了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助力打造宜居城市空间。以城市新区规划为例,依据标准获取的高精度地理信息数据,可精确分析地形起伏、水系分布,为合理规划道路走向、建筑选址提供有力支撑,避免了因数据误差导致的规划失误,提高了城市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交通建设中,其高精度数据为道路设计、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了关键支持,让导航系统更加精准高效。例如,在高速公路建设前期,利用符合标准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路线选线、桥梁隧道设计,能精确评估地形地质条件,优化路线方案,降低建设成本,同时为后续的交通管理与运营维护提供准确的地理空间数据基础,提升交通系统的整体效能。在自然资源管理方面,通过对地理信息的分析,合理分配土地和水资源,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借助标准数据准确界定土地类型、面积,为土地确权、流转提供依据,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在水资源管理中,依据水系地理信息数据合理规划水资源调配,加强水环境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构建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四、总结
GB 21139-2007《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作为我国基础地理信息领域的重要技术规范,为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和应用提供了全面指导。它不仅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靠性,更推动了地理信息产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随着地理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这一标准将在城市规划、交通建设、自然资源管理等诸多领域持续发挥关键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引领地理信息产业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助力实现地理空间数据的高效利用和价值挖掘,为智慧城市建设、数字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在地理信息领域书写着标准化发展的壮丽篇章。











一个工作日加急检测
7*24小时快速响应
十五年检测经验
检测精准,价格透明
超过百个检测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