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437-2009《硫酸铜(农用)》最新标准
一、标准的基本信息
GB437-2009《硫酸铜(农用)》是中国针对农用硫酸铜的国家标准,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于2009年6月,同年12月正式实施。该标准由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其英文名为“Agriculturalcoppersulfate”,起草人为多位行业内专家。国际标准分类号为65.060.10,属于化肥领域。这一标准的出台旨在规范农用硫酸铜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确保产品质量,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
二、标准内容
标准明确规定了硫酸铜的外观形态应为蓝色透明结晶或粒状。技术要求包括硫酸铜含量(以CuSO4·5H2O计)≥98.0%,水分≤15.0%,粒度(1.00mm筛孔筛余物)≤5.0%等关键指标。同时对砷、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做出了严格限制,确保产品安全无害。
在试验方法上,标准详细规定了样品采集与制备流程,采用化学分析法对硫酸铜含量进行准确测量。例如,通过重铬酸钾法测定硫酸铜的含量,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还规定了严格的质量判定规则,只有满足所有技术要求的产品才能判定为合格。
三、标准应用场景
该标准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尤其是在农作物病害防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硫酸铜可作为一种高效的杀菌剂,用于防治小麦、水稻、果树等多种农作物的病害,如小麦锈病、水稻稻瘟病、苹果轮纹病等,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园艺领域,硫酸铜可用于花卉、蔬菜等园艺作物的病害防治,保障园艺作物的健康生长。在水产养殖中,硫酸铜也被用于水体的消毒和水质改善,预防和控制水产动物的病害,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GB437-2009《硫酸铜(农用)》标准为农用硫酸铜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提供了明确的技术规范和质量要求,对提高产品质量、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手段,确保了硫酸铜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该标准的实施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规范化发展,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