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30484-2013《电池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解读
一、标准的基本信息
GB 30484-2013《电池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于 2013 年 12 月 25 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自 2014 年 7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
该标准的主要起草人为舒铮、石红华、于文 powerless 等,起草单位包括环境保护部环境标准研究所、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中国轻工业南宁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等。国际标准分类号为 13.030.50(废弃物综合处理)与 13.040.99(其他环境保护),归口管理部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主管部门同样是生态环境部,英文标准名为 “Emission standard of pollutants for battery industry”。
二、标准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电池工业企业或生产设施的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等详细要求。
水污染物方面,明确了不同电池产品类别,如锌锰电池、碱锰电池、铅酸电池等生产过程中各类水污染物,包括总铅、总汞、总镉、总铬等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以及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等指标。
大气污染物部分,规定了铅酸蓄电池、锂电池等生产过程中的颗粒物、铅及其化合物、汞及其化合物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涵盖了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最高允许排放速率等要求。
此外,还对企业的生产过程提出了污染防治措施要求,包括废气收集与处理系统、废水预处理设施的建设与运行维护等,同时明确了污染物监测的具体要求,如监测点位、监测频次、采样方法等。
三、标准应用场景
在电池生产企业日常运营中至关重要。
生产过程中,企业需依据该标准,对废水、废气排放进行严格管控,如铅酸蓄电池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安装废气吸收装置等措施,确保铅、硫酸雾等污染物排放达标,避免对周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监管部门对电池企业开展环境执法检查和监督性监测时,此标准是重要依据,执法人员可依据标准判定企业污染物排放是否超标,对违规排放行为依法进行处罚。
同时,电池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设计及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等工作也需遵循该标准,从项目规划到落地运营的全过程,确保电池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GB 30484-2013《电池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为电池工业的环保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标准化支撑,助力行业规范污染物排放行为,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推动电池企业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与先进的污染治理工艺,提升行业整体的环保水平。保障了群众的身体健康,维护了生态平衡,对促进电池工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