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19079.22-2013《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 第22部分:跆拳道场所》解读全文
一、标准的基本信息
GB 19079.22 - 2013《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 第 22 部分:跆拳道场所》由国家体育总局提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于 2013 年 12 月 31 日发布,2014 年 3 月 1 日正式实施,由全国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该标准英文名为 “Sports venues - Opening conditions and technical requirements - Part 22: Taekwondo venues”,其起草人包括多位体育行业专家,国际标准分类号为 97.220.40(体育和运动设施)。
二、标准内容
场地要求
面积 :跆拳道场所的场地面积应满足训练和比赛需求,比赛场地面积不小于 8m×8m,训练场地可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规划,但应保证练习者有足够的活动空间,避免因场地拥挤导致受伤。
地面材质 :地面应采用具有缓冲性能和防滑性能的材质,如专业的跆拳道地胶。这种材质能够有效减轻练习者在跳跃、落地等动作时对关节的冲击力,同时防滑性能可以防止练习者在踢腿等动作时滑倒,降低受伤风险。
场地设施 :应配备符合标准的跆拳道器材,如拳靶、脚靶等。拳靶、脚靶应具有合适的重量、尺寸和弹性,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和水平的练习者使用。
人员要求
专业资质 :从事跆拳道教学和训练的教练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资质,如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教练员需要熟练掌握跆拳道教学方法和技巧,了解练习者的身体特点和心理需求,能够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和教学方案。
人员配备 :场所应根据场地面积和练习人数配备足够数量的教练员和辅助人员。一般情况下,每 10 - 15 名练习者应配备 1 名教练员,辅助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配备,以确保能够及时为练习者提供指导和帮助。
安全保障要求
防护设施 :场所应在场地周边设置防护设施,如软质防护垫、围栏等。这些防护设施可以有效防止练习者在训练过程中意外冲出场地或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造成身体伤害。
急救措施 :场所应配备急救箱和急救设备,如绷带、止血带、氧气袋等,并有专人负责管理和使用。工作人员应接受过基本的急救培训,能够在发生意外时迅速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为受伤者提供及时的救助。
三、标准应用场景
赛事安全保障
在跆拳道赛事举办过程中,该标准是赛事组织者进行场地布置和人员安排的重要依据。通过严格遵循场地设施、人员配备等方面的标准要求,可以为参赛选手提供安全、舒适的比赛环境,降低比赛过程中的意外风险,确保赛事的顺利进行。
跆拳道馆运营
对于各类跆拳道馆而言,该标准是日常运营的规范准则。从场地规划、器材采购到教练员招录、教学活动组织等各个环节,都应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操作,不仅能提升跆拳道馆的专业形象,吸引更多学员,还能有效保障学员在训练过程中的安全,减少因场地或教学不当导致的纠纷和经济损失。
体育监管部门监管
体育监管部门可依据此标准对跆拳道场所进行监督检查。通过定期检查场所的场地设施是否达标、人员资质是否合规、安全保障措施是否落实等,督促场所经营者遵守标准,规范行业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跆拳道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总结
GB 19079.22 - 2013《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 第 22 部分:跆拳道场所》作为一项重要的行业标准,为跆拳道场所的建设、运营和管理提供了全面、系统的规范指导,涵盖了场地设施、人员资质、安全保障等多个关键方面。
该标准的实施对于保障练习者的人身安全、提升跆拳道教学质量、促进跆拳道行业规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跆拳道运动的广泛普及和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体育行业的标准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