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31224-2014《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 大气本底站》解读大全
一、标准的基本信息
1. 发布时间 :2014 年 12 月 30 日。
2. 发布单位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3. 实施日期 :2015 年 8 月 1 日。
4. 主管部门 :中国气象局。
5. 归口部门 :全国大气探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6. 英文标准名 :Specification for protection of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environment - Baseline atmospheric stations。
7. 起草人 :主要由来自中国气象局等相关单位的专业气象探测人员、技术专家等组成起草团队,他们凭借多年丰富的气象探测经验以及对大气环境的深入研究,共同制定了这一重要标准。
8.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07.060.01,属于气象学 / 气象学与大气科学的范畴。
二、标准内容
1. 适用范围界定 :本标准规定了大气本底站探测环境的技术要求、保护要求以及监督管理要求,适用于各类新建、改建、扩建的大气本底站,同时对周边可能影响探测环境的活动和设施进行了明确约束。
2. 探测环境要求 : 在空间分布上,明确了站址周边的地形地貌、植被类型等自然环境因素应保持相对稳定,避免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植被破坏等行为;在大气成分方面,对各类气溶胶、温室气体等的自然本底浓度监测环境进行了细致规范,确保数据能准确反映大气本底状态;对气象仪器设备的布局、安装位置以及周边障碍物的距离等也给出了详细规定,以保障探测数据的精准获取。
3. 保护措施规定 :从行政管理角度,要求各级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对大气本底站周边区域的规划管控,严格审批可能干扰探测环境的项目建设;对于已建成的大气本底站,周边的污染源排放、电磁干扰源等都需遵循严格的限值标准,防止对监测数据造成污染或干扰。
三、标准应用场景
1. 大气成分监测与研究领域 :科研人员依据此标准在大气本底站开展温室气体浓度长期监测,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例如分析二氧化碳浓度的季节变化、年际波动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助力构建精准的气候模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2. 气象业务与服务方面 :气象部门在日常气象观测业务中,利用符合该标准的大气本底站数据,结合其他气象观测资料,进行高精度的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如在雾霾天气预测中,依靠大气本底站对气溶胶等成分的监测,提高雾霾形成机理的认知和预警时效性。
3. 环境政策制定与评估环节 :政府部门参考大气本底站监测数据及其质量保障要求,制定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减排政策等,评估各类环境治理措施对大气环境改善的实际效果,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大气环境保护工作有序开展。
四、总结
1. GB 31224-2014《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 大气本底站》从多维度对大气本底站的探测环境进行了全面规范,对提升大气本底监测数据质量具有关键作用。
2. 在应对气候变化、大气污染防治等诸多环境与气象领域重大挑战中,该标准的应用场景广泛且重要,为相关科学研究、业务服务以及政策制定等提供了坚实依据。
3. 其有效实施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各相关部门严格遵守标准要求,加强协作与监督,共同守护大气本底站这一关键的气象探测基础设施,保障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