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31893-2015《水泥中水溶性铬(Ⅵ)的限量及测定方法》解读指南
一、标准的基本信息
1. 发布时间 :GB 31893-2015 标准于 2015 年 12 月 30 日发布。
2. 发布单位 :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
3. 实施日期 :自 2016 年 6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
4. 主管部门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是该标准的主管部门,负责标准的整体管理和协调工作。
5. 归口部门 :全国水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184)作为归口部门,主要负责标准的具体技术归口和日常管理工作,确保标准在水泥行业内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6. 英文标准名 :Limit and determination of water - soluble chromium (Ⅵ) in cement。
7. 起草人 :汇聚了水泥行业专家、检测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及科研人员等多方力量,他们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共同完成了标准的起草工作,为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8. 国际标准分类号 :59.100.10,属于水泥的分类范畴,便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标准的检索、交流与应用。
二、标准内容
1. 限量要求 :明确规定了水泥中水溶性铬(Ⅵ)的限量值不得超过 2mg/kg,这一限量值既参考了国际上相关标准的先进经验,又结合了我国水泥工业的实际情况,旨在有效控制水泥产品中水溶性铬(Ⅵ)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在保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同时,推动水泥行业朝着绿色、环保方向发展。
2. 测定方法 :详细规定了水泥中水溶性铬(Ⅵ)的测定步骤,包括样品的采集、处理以及采用的分析技术等。其中,样品采集要求具有代表性,采集后需迅速进行处理以防止待测成分发生变化影响测定结果;测定过程中运用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精确的分析方法,如分光光度法等,通过严谨的操作流程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判断水泥产品是否符合限量要求提供了科学、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标准应用场景
1. 水泥生产企业 :企业需严格依据该标准对生产的水泥进行质量控制,在生产过程中加强对原材料的筛选和把控,确保所使用的原料中水溶性铬(Ⅵ)含量符合标准要求;同时,按照标准规定的测定方法对成品水泥进行检测,只有检测合格的产品才能出厂销售,从源头上保障水泥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避免因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环保和健康风险,维护企业的良好声誉。
2. 工程质量监督部门 :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与监督工作中,该标准是重要的依据之一。监督人员通过对施工现场使用的水泥进行抽样检测,运用标准中规定的测定方法准确测定水泥中水溶性铬(Ⅵ)含量,若发现水泥产品不符合标准限量要求,则判定该批次水泥为不合格产品,要求立即停止使用并进行相应的处理,防止不合格水泥用于工程建设,进而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促进了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和规范运作。
3. 环保部门 :环保部门在对水泥生产企业的环境监管过程中,将 GB 31893-2015 标准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加强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水溶性铬(Ⅵ)排放的监测与管控。通过对水泥产品及生产废水等进行检测,若发现企业存在超标排放或产品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情况,将依据相关环保法规对企业进行处罚,督促企业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减少水溶性铬(Ⅵ)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水泥工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整个行业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1. GB 31893-2015 标准的实施为我国水泥行业在水溶性铬(Ⅵ)的管控方面提供了统一、科学的规范依据,填补了此前在这一领域的标准空白,对提升我国水泥产品质量与安全性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2. 该标准在保障公众健康、促进环境保护以及推动水泥行业绿色转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行业内外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其影响力正随着水泥行业的持续发展而不断扩大,为我国建材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全球水泥行业应对环境挑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3.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检测技术的不断更新,GB 31893-2015 标准将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和优化,为水泥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继续保驾护航,持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引领水泥产业迈向更加环保、健康、繁荣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