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对 GB 38452-2019《手部防护 电离辐射及放射性污染物防护手套》的解读:
一、标准的基本信息
1. 发布与实施 :GB 38452-2019 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 2019 年 12 月 31 日联合发布,并于 2020 年 11 月 1 日正式实施,填补了国内电离辐射防护手套领域的标准空白。
2. 主管与归口 :标准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管,全国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12)归口,确保与国际防护装备标准体系接轨。
3. 国际对标 :英文名为《Hand protection — Glove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ionizing radiation and radioactive contamination》,参考了 ISO 21482《防护手套 电离辐射和放射性污染防护》,但针对国内工况增加了放射性核素吸附率等特色指标。
4. 起草团队 :由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上海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所等 7 家机构联合攻关。
5. 分类编码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为 13.340.40(防护手套),国内标准分类号(CCS)为 C73,明确归属于个体防护装备大类。
二、标准内容
1. 术语革新 :首次定义 “放射性污染物穿透时间”,指放射性核素通过手套材料的时间阈值,区别于传统物理防护标准,强化对放射性物质的动态阻隔要求。
2. 分级体系 :I 类手套侧重电离辐射屏蔽,按铅当量分为 0.25mm、0.35mm、0.50mm 三档;II 类手套侧重放射性污染物防护,需通过钴 - 60γ 射线穿透率、碘 - 131 吸附率等 12 项检测。
3. 材料要求 :主体材料需含铅橡胶、铋基复合材料等屏蔽层,厚度 ≥ 0.25mm;内层增加活性炭吸附层,对放射性气溶胶的吸附效率 ≥ 90%;袖口设计强制要求反折边 + 束口,防止污染物沿袖口渗透。
4. 性能要求 :除了防护性能外,还对耐臭氧龟裂、抗机械危害等机械性能有要求,如耐摩擦、耐切割、耐撕裂、耐穿刺等性能至少有一项不低于规定等级,否则需明示不具有抗机械危害防护性能。
5. 测试方法 :详细规定了铅当量厚度及均匀性的测定、耐臭氧龟裂(静态拉伸)测试、抗机械危害防护性能测试等方法。
三、标准应用场景
1. 医疗领域 :核医学科操作碘 - 131、锝 - 99m 等放射性药物时,需佩戴 0.35mm 铅当量 + 碘吸附型手套,指尖触觉灵敏度 ≤ 0.5N 以保障穿刺精度;放射治疗中调试直线加速器时,手套需通过 100Gy 剂量下的材料稳定性测试,防止辐照老化。
2. 核电行业 :反应堆检修使用 0.50mm 铅当量 + 双层复合结构手套,可承受累计 500Gy 辐照剂量;乏燃料处理要通过模拟铀 - 235 污染物渗透试验,确保手套在 120 分钟内无穿透。
3. 科研与环保 :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针对氚、碳 - 14 等弱电离辐射,标准新增透气型防护手套类别,兼顾防护性与舒适性;核污染场地修复要求手套对铯 - 137 的表面吸附率 ≤ 0.01Bq/cm²,避免二次污染。
四、总结
1. 标准价值 :终结了国内 “普通橡胶手套代替辐射防护手套” 的历史,将放射性物质防护精度从毫米级提升至纳米级,推动防护手套从 “单一物理屏蔽” 向 “屏蔽 + 吸附 + 抗辐照” 复合功能升级。
2. 未来影响 :为华龙一号核电站、国家放射性废物库等重大工程提供标准化支撑,加速国产防护装备与 IAEA 安全标准的互认进程,助力 “一带一路” 核项目安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