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价格
¥50起
检测资质
CMA、CNAS、CATL
重金属及无机物检测:涵盖铅(Pb)、镉(Cd)、汞(Hg)、砷(As)、铜(Cu)、锌(Zn)、铬(Cr)、镍(Ni)、钴(Co)、钒(V)、锑(Sb)、铊(Tl)、钼(Mo)、锰(Mn)等,依据《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36600-2018)》,需检测各重金属元素的总量及有效态含量,其中重金属总量检测方法需符合国家推荐标准,有效态检测需根据土壤类型选择合适的提取剂(如 DTPA 提取剂用于中性土壤有效态重金属提取)。
挥发性有机物(VOCs)检测:包括苯、甲苯、乙苯、二甲苯(邻、间、对)、苯乙烯、氯乙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氯仿、二氯甲烷、1,2 - 二氯乙烷、1,1,2 - 三氯乙烷、四氯化碳、丙烯腈、甲醛、乙醛等,参照《土壤和沉积物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吹扫捕集 / 气相色谱 - 质谱法(HJ 605-2011)》,需检测土壤中 VOCs 的含量,同时记录检测过程中的吹扫温度、吹扫时间、解吸温度等关键参数。
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检测:包含萘、苊烯、苊、芴、菲、蒽、荧蒽、芘、苯并 [a] 蒽、䓛、苯并 [b] 荧蒽、苯并 [k] 荧蒽、苯并 [a] 芘、茚并 [1,2,3-c,d] 芘、二苯并 [a,h] 蒽、苯并 [g,h,i] 苝、六六六(α-、β-、γ-、δ-)、滴滴涕(p,p'-DDE、p,p'-DDD、o,p'-DDT、p,p'-DDT)、狄氏剂、艾氏剂、异狄氏剂、氯丹(α-、γ-)、七氯、环氧七氯、六氯苯、多氯联苯(PCB 28、PCB 52、PCB 101、PCB 118、PCB 138、PCB 153、PCB 180)等,按照《土壤和沉积物 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 - 质谱法(HJ 834-2017)》,需对土壤样品进行索氏提取、固相萃取等前处理后,检测 SVOCs 含量,确保提取效率符合方法要求(提取效率需在 70%-130% 范围内)。
农药残留检测:除上述 SVOCs 中包含的有机氯农药外,还需检测有机磷农药(如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乐果、敌敌畏、马拉硫磷、毒死蜱等)、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如克百威、涕灭威、灭多威、呋喃丹等),依据《土壤中有机磷农药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GB/T 14552-2003)》和《土壤和沉积物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 - 质谱法(HJ 1023-2019)》,检测不同类型农药的残留量,同时做空白试验和加标回收试验验证检测准确性。
石油烃(C10-C40)检测:按照《土壤和沉积物 石油烃(C10-C40)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HJ 1021-2019)》,检测土壤中石油烃(C10-C40)的总量,检测过程中需使用正己烷 - 二氯甲烷混合溶剂提取,通过气相色谱仪分离检测,以正构烷烃标准品建立校正曲线,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pH 值检测:依据《土壤 pH 值的测定 电位法(HJ 962-2018)》,使用 pH 计测定土壤样品的 pH 值,检测前需对 pH 计进行校准(使用 pH 4.01、6.86、9.18 标准缓冲溶液),同时控制土壤样品与浸提液的比例(通常为 1:2.5,即 10g 土壤样品加 25mL 无二氧化碳蒸馏水),搅拌均匀后静置平衡 30 分钟再进行测定。
检测委托:委托方需向第三方检测机构(如聚检通)提交检测委托申请,明确检测目的(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土地性质变更检测等)、检测地块位置及范围、检测项目(参照上述检测内容确定)、检测标准要求等信息,同时提供地块相关背景资料(如历史使用情况、周边环境状况等),机构接收委托后,对委托信息进行审核,确认是否符合检测能力及规范要求,审核通过后与委托方签订检测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检测费用、检测周期等内容。
现场勘查:检测机构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前往检测地块进行现场勘查,了解地块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植被覆盖情况、周边污染源分布(如是否存在化工厂、加油站、垃圾填埋场等),确定采样区域及采样点数量(依据《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9)》,采样点数量需根据地块面积确定,面积≤5000m² 时,采样点数量不少于 3 个;面积>5000m² 且≤10000m² 时,采样点数量不少于 6 个;面积>10000m² 时,每增加 10000m² 至少增加 3 个采样点,且每个采样单元采样点数量不少于 3 个),标记采样点位置(使用 GPS 定位,记录经纬度坐标,误差不超过 5m),同时记录现场环境条件(如气温、湿度、天气状况等)。
样品采集:按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进行样品采集,根据土壤类型选择合适的采样工具(如手动采样器、机械采样器),采样深度根据检测需求确定(建设用地土壤采样深度通常为 0-0.5m、0.5-1.5m、1.5-3.0m,若存在污染迹象,需适当加深采样深度),每个采样点采集多个子样,混合均匀后组成一个混合样(混合样重量不少于 1kg),采集过程中需避免样品交叉污染(采样工具使用前需用蒸馏水清洗并晾干,不同采样点使用不同的采样容器),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编号(编号需包含地块名称、采样点编号、采样深度、采样日期等信息),同时填写采样记录单,记录采样点信息、采样时间、采样人员、样品性状(如颜色、质地、气味等)等内容。
样品运输与保存:采样完成后,将样品装入洁净的采样容器(如棕色玻璃瓶、聚乙烯塑料瓶,挥发性有机物样品需使用带聚四氟乙烯衬垫的棕色玻璃瓶并密封),按照样品性质选择合适的保存条件(如挥发性有机物样品需在 4℃以下冷藏保存,且保存时间不超过 7 天;重金属样品可在常温下保存,保存时间不超过 1 个月),运输过程中需采取防震、防漏、防晒措施,确保样品完整性和稳定性,同时携带样品运输记录单,记录样品编号、运输时间、运输温度、接收人员等信息,样品到达实验室后,实验室人员需核对样品信息(编号、数量、性状等),确认无误后签收,并存入相应的保存环境中,同时记录样品接收时间。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根据检测项目选择对应的检测方法(如上述检测内容中提及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方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如提取、净化、浓缩等)和仪器分析,前处理过程中需做空白试验(排除试剂、器皿等带来的污染)、平行试验(验证检测重复性,平行样相对偏差需符合方法要求,通常≤10%)和加标回收试验(验证检测准确性,加标回收率需在 70%-130% 范围内),仪器分析时需对仪器进行校准(如气相色谱 - 质谱仪需使用标准物质进行质量校正和保留时间校正),记录仪器操作参数(如柱温、流速、进样量、检测器温度等)和检测数据,检测完成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审核,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报告编制与审核:检测数据审核通过后,按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求编制检测报告,报告内容需包含委托方信息、检测地块信息、检测项目、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含原始数据、平行样结果、加标回收结果等)、结果判定(依据相关标准判断检测结果是否合格)、检测日期、检测人员、审核人员、批准人员等信息,报告编制完成后,由实验室审核人员对报告内容进行审核(审核检测方法是否正确、数据计算是否无误、结果判定是否合理等),审核通过后提交批准人员批准,批准通过的检测报告加盖检测机构公章和 CMA 资质认定标志,方可发放给委托方。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工业用地若需变更为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学校用地等敏感用地,需依据检测报告开展土壤污染风险评估,评估土壤中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根据《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2019)》,若检测报告中污染物含量低于风险筛选值,表明地块土壤污染风险较低,无需进一步管控;若污染物含量高于风险筛选值,需进一步开展详细调查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制定风险管控或修复方案。
土地性质变更审批:工业用地申请变更土地性质时,需向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提交土壤检测报告,作为审批依据之一,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根据检测报告判断地块土壤是否符合变更后土地用途的环境要求,若检测报告显示土壤无污染或污染已得到有效治理,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方可批准土地性质变更;若检测报告显示土壤存在污染且未治理,将不予批准土地性质变更,要求土地使用权人开展污染治理修复工作。
企业环保验收:工业企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竣工后,需开展环保验收,土壤检测报告是环保验收的重要组成部分,验收部门根据检测报告判断项目建设和生产过程中是否对周边土壤造成污染,是否符合项目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若检测报告显示土壤环境质量符合相关标准,项目环保验收合格;若检测报告显示土壤存在污染,需要求企业采取整改措施,治理土壤污染,待检测合格后方可通过环保验收。
污染事故调查与处理:当工业用地发生土壤污染事故(如化学品泄漏、废水渗漏等)时,土壤检测报告可用于污染事故调查,确定污染范围、污染程度、污染物种类及含量,为事故原因分析提供依据,同时根据检测报告制定污染应急处理方案(如切断污染源、采取土壤阻隔、吸附等应急措施),后续还可依据检测报告评估污染治理效果,判断污染是否得到有效控制和修复。
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对于已受污染的工业用地,需根据土壤检测报告制定治理修复方案,明确修复目标(如将污染物含量降至风险管控值以下)、修复技术(如物理修复法、化学修复法、生物修复法等)和修复周期,在治理修复过程中,需定期采集土壤样品进行检测,依据检测报告监控修复进度和效果,修复完成后,需通过土壤检测报告验证修复效果,确保土壤环境质量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方可完成治理修复工作。
环境监测与监管:环保部门对工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进行日常监测与监管时,需参考土壤检测报告,掌握工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及时发现土壤污染隐患,对于存在潜在污染风险的工业用地,要求企业定期开展土壤检测,提交检测报告,环保部门根据检测报告对企业进行监管,若发现企业存在违法排污导致土壤污染的行为,可依据检测报告依法进行处罚。
采样点布设注意事项:采样点需均匀分布在检测地块内,避免设在地块边缘、低洼处、障碍物附近(如建筑物、电线杆、树木等)及人为干扰严重的区域(如道路、堆料场等),若地块历史上存在污染源(如生产车间、储罐区、废水排放口等),需在污染源周边加密布设采样点,同时在地块周边设置对照采样点(对照点需远离污染源,土壤类型与检测地块一致),确保采样点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地块土壤整体环境质量状况。
样品采集注意事项:采样前需对采样工具和采样容器进行清洗和质量检验,确保无污染物残留(可通过空白试验验证),采样过程中需避免采样工具与地面其他污染物接触,采集挥发性有机物样品时,需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要求进行密封采样,避免样品中挥发性有机物挥发损失,采样深度需准确控制,使用卷尺测量采样深度,误差不超过 ±5cm,每个采样点采集的子样数量需足够,混合后的样品需具有代表性,不得随意丢弃或添加土壤样品。
样品运输与保存注意事项:样品运输前需检查采样容器密封性,避免样品泄漏,挥发性有机物样品、农药残留样品等易变质样品需采取冷藏运输方式(运输温度控制在 0-4℃),运输过程中需避免样品受到剧烈震动和阳光直射,样品到达实验室后需及时接收和保存,不得长时间放置,不同类型的样品需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同时记录样品保存环境温度和湿度,定期检查样品性状,若发现样品变质(如发霉、异味等),需及时告知委托方并重新采样。
实验室检测注意事项:实验室需具备 CMA 资质认定证书,检测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并持证上岗,熟悉检测方法和仪器操作,检测所用试剂和标准物质需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具有合格证书和有效期证明,试剂储存需符合规定条件(如易燃易爆试剂需存放在防爆柜中,剧毒试剂需双人双锁管理),仪器设备需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和校准,校准记录需保存完整,检测过程中需严格按照检测方法步骤操作,不得随意更改操作参数,同时做好原始记录,原始记录需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涂改,若需修改,需在修改处签字并注明修改日期。
数据处理与报告编制注意事项:检测数据处理需使用符合要求的计算方法和软件,确保数据计算准确无误,平行样相对偏差、加标回收率等需符合相关标准规定,若出现异常数据,需查明原因,必要时重新检测,检测报告编制需按照规范格式进行,内容完整、清晰,语言准确、规范,不得使用模糊、歧义的表述,报告中的检测结果需注明单位和检测方法标准号,结果判定需依据相关标准进行,不得随意判定,报告审核和批准需严格把关,确保报告质量,检测报告发放前需做好登记,记录委托方名称、报告编号、发放日期等信息,同时保留报告副本,存档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