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价格
¥50起
检测资质
CMA、CNAS、CATL
物理性质检测:包括土壤质地(砂粒、粉粒、黏粒含量测定,依据《土壤颗粒分析通法》GB/T 50123-2019)、土壤容重(采用环刀法测定,单位 g/cm³)、土壤孔隙度(通过容重与比重计算得出,分为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土壤含水量(涵盖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田间持水量,采用烘干法或时域反射仪法测定)、土壤结构(块状、核状、柱状、片状、团粒状结构的鉴定与描述)。
化学性质检测:包含土壤 pH 值(采用电位法测定,依据《土壤 pH 值的测定》NY/T 1121.2-2006)、土壤有机质(重铬酸钾氧化 - 外加热法测定,单位 g/kg)、全氮(凯氏蒸馏法测定,单位 g/kg)、碱解氮(碱解扩散法测定,单位 mg/kg)、全磷(氢氧化钠熔融 - 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单位 g/kg)、速效磷(碳酸氢钠浸提 - 钼锑抗比色法或盐酸 - 氟化铵浸提 - 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单位 mg/kg)、全钾(氢氧化钠熔融 - 火焰光度法测定,单位 g/kg)、速效钾(乙酸铵浸提 - 火焰光度法测定,单位 mg/kg)、交换性钙镁(EDTA 络合滴定法测定,单位 cmol/kg)、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乙酸铵法或氯化铵 - 乙酸铵法测定,单位 cmol/kg)、土壤盐分(电导率法测定土壤浸出液电导率,单位 mS/cm,同时可测定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等阴离子及钠离子、钾离子等阳离子含量,采用离子色谱法或滴定法)。
生物性质检测:有土壤微生物量碳(氯仿熏蒸 - 培养法或氯仿熏蒸 - 提取法测定,单位 mg/kg)、土壤微生物量氮(氯仿熏蒸 - 培养法或氯仿熏蒸 - 提取法测定,单位 mg/kg)、土壤酶活性(包括脲酶、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等,分别采用靛酚蓝比色法、3,5 - 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磷酸苯二钠比色法、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土壤动物群落(调查土壤中节肢动物、环节动物等类群的种类、数量及分布)。
污染物检测:涵盖重金属(铅、镉、汞、砷、铜、锌、铬、镍等,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光谱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依据《土壤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 规定的限值)、有机污染物(六六六、滴滴涕、苯并 [a] 芘、多环芳烃、多氯联苯、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等,采用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法测定,依据相关有机污染物检测国家标准)、农药残留(各类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采用气相色谱法或液相色谱 - 质谱联用法测定)、抗生素(四环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等抗生素残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或液相色谱 - 质谱联用法测定)。
检测委托:委托方与具备资质的检测机构(如聚检通)沟通检测需求,明确检测项目、检测标准、样品数量及检测报告交付时间等,填写土壤检测委托单,提供委托单位相关信息(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及样品相关背景信息(采样地点、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等)。
样品接收与登记:检测机构接收土壤样品,检查样品包装是否完好、样品数量是否符合要求、样品标签信息(采样地点、采样日期、样品编号等)是否完整准确。对符合要求的样品进行登记,录入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分配唯一的样品编号,同时记录样品接收时间、状态等信息。
样品制备:
新鲜样品处理:对于需测定土壤含水量、微生物指标、易挥发有机污染物等项目的新鲜样品,在采样后及时送达实验室,去除样品中的石子、植物残体等杂质,根据检测方法要求进行匀浆、分样等处理,尽快开展检测。
风干样品处理:对于测定土壤物理性质(除含水量外)、化学性质(除易分解养分外)等项目的样品,将样品平铺在干净、通风、避光、无异味的室内进行自然风干,期间定期翻动,防止霉变。风干后,去除杂质,用玛瑙研钵或土壤粉碎机研磨,分别过 2mm、1mm、0.25mm、0.149mm 等不同孔径的尼龙筛,根据检测项目要求选取相应粒径的样品备用。
实验室检测:检测人员依据确定的检测标准和方法,准备所需的试剂、仪器设备(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pH 计、电子天平、烘箱等),并对仪器设备进行校准和检查,确保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按照检测步骤对制备好的土壤样品进行检测,记录检测过程中的原始数据,包括试剂用量、仪器参数、测定结果等。
数据处理与审核:检测完成后,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统计分析,按照相关标准规定的计算方法得出检测结果。对检测数据进行三级审核,一级审核由检测人员自行审核,检查数据记录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计算的正确性;二级审核由实验室技术负责人审核,对检测方法的有效性、仪器设备的校准情况及数据处理的合理性进行审核;三级审核由实验室质量负责人审核,对整个检测过程的规范性和检测结果的可靠性进行最终审核。
检测报告编制与发放:审核通过后,按照规范的格式编制土壤检测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委托单位信息、样品信息、检测项目、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结果评价(如依据相关标准对土壤质量状况进行评价)、检测日期、报告编号、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标志等。检测报告经授权签字人签字并加盖检测机构公章后,按照委托方要求的方式(如邮寄、电子版发送)发放给委托方。
农用地土壤质量评价:依据土壤检测报告中的 pH 值、有机质、养分含量(氮、磷、钾等)、污染物含量(重金属、农药残留等)等指标,结合《土壤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 等相关标准,对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等农用地的土壤质量进行评价,判断土壤是否适宜农作物、果树、林木、牧草等植物的生长,为农用地的合理利用、种植结构调整、土壤改良与培肥提供科学依据。例如,若检测报告显示某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可指导农户采取增施有机肥的措施提高土壤肥力;若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超过风险筛选值,则需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如种植低积累作物、实施土壤修复等。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对于工业企业搬迁后的场地、生活垃圾填埋场周边场地等拟变更为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学校用地、医疗用地等敏感用地的建设用地,根据土壤检测报告中污染物的种类、含量、分布特征等信息,结合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土地利用规划等,按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2019 开展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判断土壤污染是否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风险,确定风险管控或修复的范围和目标,为建设用地的安全利用、土地出让与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如检测发现某工业搬迁场地土壤中存在多氯联苯超标,通过风险评估确定超标区域的修复范围,指导后续的土壤修复工程。
土壤环境保护与治理:土壤检测报告可作为土壤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基础资料,用于掌握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变化趋势及污染来源。环保部门可依据检测报告制定区域土壤环境保护规划,针对土壤污染突出的区域开展专项治理行动;科研机构可利用检测数据开展土壤污染机理、修复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为土壤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储备。例如,通过对某流域土壤的长期检测,分析该流域土壤污染的变化趋势,找出主要污染来源,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污染防控措施,改善流域土壤环境质量。
农业生产指导:根据土壤检测报告中土壤的肥力状况(如氮、磷、钾等养分含量),为农业生产中的施肥提供精准指导,实现按需施肥,减少化肥的过量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结合土壤的物理性质(如质地、孔隙度)和化学性质(如 pH 值),指导农户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品种,采取合理的耕作方式(如深耕、轮作等),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例如,检测报告显示某地块土壤速效磷含量较高,可建议农户减少磷肥的施用量,避免磷素流失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对于酸性土壤,可指导农户施用石灰进行改良,以适宜喜中性或碱性土壤的农作物生长。
环境监测与执法:将土壤检测报告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数据,纳入区域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定期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及时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在环境执法过程中,若发现企业存在违法排污导致土壤污染的行为,土壤检测报告可作为执法的重要证据,为对违法企业的处罚提供技术支持,督促企业履行土壤污染防治责任。
样品采集注意事项:
采样点位布设:应根据检测目的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地形地貌等因素,采用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科学的布点方法确定采样点位,确保采样点位具有代表性。如农用地采样应避开田埂、路边、沟渠、肥料堆积处等特殊区域,建设用地采样应根据污染可能分布的情况合理布设点位,对于污染场地应加密布点。
采样工具选择:采样工具(如采样铲、采样筒、土钻等)应选用不锈钢、塑料等无干扰材质的工具,避免使用铁制工具,防止对土壤样品中的重金属(如铁、铬等)检测结果产生干扰。采样前应对采样工具进行清洗、晾干,避免工具携带的污染物污染样品。
采样深度与数量: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确定采样深度,如测定土壤耕作层养分含量时,采样深度一般为 0-20cm;测定土壤剖面性质时,需按照土壤发生层次分别采样。每个采样点位采集的土壤样品量应足够,一般为 1-2kg,以满足样品制备和多次检测的需求,若采集的样品量不足,应在同一采样点位附近补充采样。
采样时间选择:采样时间应根据检测目的和农作物生长周期、土壤特性等因素确定。如测定农用地土壤养分含量时,一般在农作物收获后、播种前进行采样;测定土壤中易挥发有机污染物时,应选择在晴朗、无风的天气采样,避免在雨天、雪天或高温、高湿天气采样,防止有机污染物挥发或流失。
样品标签与记录:采样时应及时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编号,填写样品标签,标签内容包括采样地点、采样日期、采样深度、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采样人等信息,并将标签放入样品袋内。同时,详细记录采样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如采样点位的经纬度、周边环境状况、采样工具使用情况等,形成采样记录。
样品运输与储存注意事项:
样品包装:将采集好的土壤样品装入干净、无污染、密封性好的聚乙烯样品袋或样品瓶中,对于新鲜样品应使用带有密封盖的容器,并在容器内加入适量的防腐剂(如测定微生物指标的样品可加入甲醛溶液),防止样品变质。样品包装上应粘贴与样品袋内一致的标签,注明样品编号等信息。
运输条件:样品运输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防止样品包装破损、样品泄漏或受到外界污染。对于需低温保存的样品(如测定易挥发有机污染物、微生物指标的样品),应使用冷藏车或保温箱(内放冰袋)运输,确保样品在运输过程中处于低温环境(0-4℃),防止样品中的污染物挥发或微生物活性发生变化。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剧烈震动,防止土壤样品的物理性质发生改变。
储存条件:样品送达实验室后,应按照检测项目的要求及时进行储存。新鲜样品应尽快进行检测,若不能及时检测,应在 0-4℃的冰箱中冷藏储存,储存时间一般不超过 24h;风干样品应储存在干燥、通风、避光、无异味的样品室中,样品室应配备防潮、防虫、防鼠等设施,防止样品吸潮、霉变或受到虫鼠侵害。储存的样品应按编号有序存放,并做好储存记录,注明样品储存时间、储存条件等信息。
试剂与耗材选择:实验室所用的试剂应符合检测方法的要求,选用分析纯或优级纯试剂,对于痕量分析(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检测)应选用高纯试剂,防止试剂中的杂质对检测结果产生干扰。实验耗材(如容量瓶、移液管、比色皿等)应选用洁净、无吸附、无干扰的材质,使用前应对耗材进行清洗、烘干或灭菌处理,确保其符合实验要求。
仪器设备校准与维护:检测所用的仪器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和检定,校准和检定应符合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的要求,确保仪器设备的精度和准确性。仪器设备使用前应进行检查,确认仪器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如检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光源强度、波长准确性,气相色谱仪的柱温、载气流速等参数是否正常。使用后应对仪器设备进行清洁、维护和保养,如清理样品残留、更换耗材、记录仪器使用情况等,延长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
检测过程质量控制:在检测过程中应采取空白试验、平行试验、加标回收试验等质量控制措施,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空白试验是指在不加样品的情况下,按照与样品检测相同的步骤和条件进行试验,用于扣除实验过程中试剂、耗材、仪器等带来的空白值;平行试验是指对同一样品进行两次或多次平行检测,计算平行测定结果的相对偏差,判断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加标回收试验是指在已知含量的样品中加入一定量的标准物质,进行检测后计算加标回收率,判断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样品基质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数据记录与管理:检测人员应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检测过程中的原始数据,记录应使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迹清晰、工整,不得随意涂改。若发现数据记录错误,应在错误数据上划横线,在旁边注明正确数据,并签名和注明修改日期。原始数据记录应妥善保存,纳入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管理,便于追溯和核查。
个人防护:检测人员在进行土壤样品采集、制备和实验室检测过程中,应佩戴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安全帽、防护口罩、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护服等,防止样品中的污染物对人体造成伤害。如在采集可能含有重金属或有机污染物的土壤样品时,应佩戴防化手套和防毒口罩;在实验室使用强酸、强碱、有机溶剂等试剂时,应佩戴防护眼镜和耐酸碱手套,穿着防护服。
实验室安全:实验室应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和应急器材,如灭火器、洗眼器、紧急喷淋装置、急救箱等。在使用易燃易爆试剂(如乙醇、丙酮等)时,应远离火源,避免产生静电;在使用高压设备(如高压灭菌锅)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定期检查设备的安全性能;在处理有毒有害废弃物(如含重金属的废液、含有机污染物的废渣)时,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储存和处置,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和人员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