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36900.2-2018《低、中水平放射性废物高完整性容器-混凝土容器》解读
一、标准的基本信息
1.发布时间:2018年11月19日
2.发布单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生态环境部
3.实施日期:2019年1月1日
4.主管部门:生态环境部
5.归口部门:生态环境部
6.英文标准名:Concrete High Integrity Container for Low-and-Intermediate Level Radioactive Waste
7.国际标准分类号:01.040.13
二、标准内容
1.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管理过程中的废物整备、贮存、运输和处置活动所使用的混凝土容器,不适用于盛装高放废物和用作B型和C型货包的包装容器。
2.基本安全要求:混凝土容器应能承受在正常条件下和可预见的事故情况下预期的机械、热、化学、辐射和生物作用,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
3.原材料要求:用于制作混凝土容器的原材料主要包括水泥、集料、掺合料、增强材料、化学外加剂和拌合用水。
4.产品性能要求:混凝土容器应具备足够的强度、耐久性和密封性,以确保在规定的使用期限内安全可靠地包容放射性废物。
5.检验方法和检验规则:标准规定了对混凝土容器的原材料、制造过程、成品性能等方面的检验项目、检验方法、检验频率和判定规则,以确保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6.标识、贮存和运输要求:混凝土容器应有清晰的标识,标明容器的规格、型号、生产日期等信息;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避免容器受损。
三、标准应用场景
1.废物整备环节:在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的整备过程中,需将废物装入符合GB 36900.2-2018标准的混凝土容器中,确保废物在后续的贮存、运输和处置过程中不会泄漏,保障操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2.贮存环节:在放射性废物贮存设施中,混凝土容器凭借其良好的耐久性和密封性,能够在长期的贮存期间有效防止放射性物质的泄漏,减少对周围环境和人员的辐射风险。
3.运输环节:当需要将放射性废物运输至处置场或其他设施时,符合标准的混凝土容器能够经受住运输过程中的颠簸、碰撞等机械作用,以及可能遇到的温度变化、湿度变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确保运输的安全性。
4.处置环节:在放射性废物的处置场中,混凝土容器作为废物的最终包容屏障之一,与处置场的其他工程屏障和天然屏障共同作用,长期有效地隔离放射性物质,防止其向环境迁移,保护地下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安全。
四、总结
1. GB 36900.2-2018标准为我国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的管理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依据,对于保障放射性废物的安全处理、贮存、运输和处置具有重要意义。
2. 通过严格规定混凝土容器的各项要求,该标准有助于提高我国放射性废物管理的整体水平,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促进核能事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