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抑菌洗衣液检测有哪些标准?微生物项目指标如何解读?
答:
一、标准名称
1. GB/T 35858-2018《抗菌和抑菌洗剂卫生要求》
2. QB/T 1224-2012《衣料用液体洗涤剂》
3. GB 15979-200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部分适用于抑菌类洗涤剂微生物检测)
4. WS/T 650-2019《抗菌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技术要求》
5. GB 38598-2020《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涉及抑菌产品标识要求)
二、标准内容
1. GB/T 35858-2018 规定了抗菌和抑菌洗剂的原料、技术、检验方法及标识要求。其中明确抑菌洗剂在产品使用说明书指定的最短作用时间下,对试验菌的抑菌率应≥50%;若标明用于洗手、皮肤黏膜消毒的抑菌洗剂,对试验菌的抑菌率需≥90% 。微生物检测项目包含细菌菌落总数(应≤200CFU/g或200CFU/mL)、大肠菌群(不得检出)、致病性化脓菌(不得检出)、真菌菌落总数(应≤100CFU/g或100CFU/mL)。
2. QB/T 1224-2012 针对衣料用液体洗涤剂的物理化学指标和微生物指标作出规定。微生物方面,要求细菌菌落总数≤500CFU/g(mL),霉菌和酵母菌总数≤100CFU/g(mL),不得检出大肠菌群和绿脓杆菌。对于具有抑菌功能的洗衣液,需额外进行抑菌性能测试,通过振荡烧瓶法或吸收法测定对常见织物污染菌的抑制效果。
3. GB 15979-2002 虽主要针对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但在抑菌洗衣液微生物检测中,其对微生物指标的规定具有参考意义。如对致病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的检测要求,规定不得检出。同时,对细菌菌落总数和真菌菌落总数的限量要求,为抑菌洗衣液的微生物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4. WS/T 650-2019 规范了抗菌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流程和技术要求。抑菌洗衣液在上市前需进行卫生安全评价,微生物检测是重要环节,包括初始污染菌和消毒效果检测。评价过程中需提供详细的微生物检测报告,确保产品符合相关安全标准。
5. GB 38598-2020 主要规范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对于抑菌洗衣液,要求其标签必须标注产品名称、规格、生产企业信息、主要有效成分及含量、抑菌范围、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标签标识需真实、准确,不得夸大或虚假宣传抑菌效果。
三、抑菌洗衣液微生物项目指标详解
抑菌洗衣液微生物检测项目主要包括细菌菌落总数、真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性化脓菌等。细菌菌落总数反映产品中微生物的总体污染程度,数值过高表明产品受微生物污染严重,可能影响使用效果和安全性。真菌菌落总数则体现产品受真菌污染情况,真菌滋生会导致产品变质、产生异味。大肠菌群作为肠道致病菌的指示菌,若检出则表明产品可能受到粪便污染,存在健康风险。致病性化脓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一旦检出,说明产品存在引发感染等严重健康问题的隐患。通过对这些微生物项目指标的严格检测和控制,能够有效保障抑菌洗衣液的质量安全,确保其在具备抑菌功能的同时,不会因微生物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检测的作用在于通过科学手段验证抑菌洗衣液是否达到安全、有效的标准。一方面,可确保产品在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微生物指标符合要求,防止因微生物污染导致产品变质失效;另一方面,能准确评估产品的抑菌性能,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质量保障。检测方法主要采用微生物培养技术,通过对样品进行稀释、接种、培养,在特定条件下观察微生物生长情况,进而计算菌落数量、鉴定菌种类型,依据相应标准判定产品是否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