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2025 年预应力锚具检测最新国家标准有哪些?
答:
一、标准名称
GB/T 14370-2015《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TB/T 3193-2016《铁路工程预应力筋用夹片式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JT/T 329-2010《公路桥梁预应力钢绞线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Q/CR 905-2022《铁路工程预应力钢绞线用夹片式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JTT 1268-2019《桥梁用缓黏结预应力钢绞线及专用锚具》
二、标准内容
GB/T 14370-2015
该标准为预应力锚具的通用性标准,规定了锚具的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技术要求:锚具分为 Ⅰ 类和 Ⅱ 类,Ⅰ 类锚具需满足静载锚固效率系数≥0.95,总伸长率≥2.0%;Ⅱ 类锚具静载锚固效率系数≥0.92,总伸长率≥1.5%。
试验方法:包括外观检查(目测或 5 倍放大镜)、尺寸测量(精度 0.02mm)、硬度测试(洛氏硬度 HRC 55-62)及静载锚固性能试验(6500kN 试验机,加载速率 100MPa/min)。
检验规则:以 1000 套为一批,抽样 5% 进行外观和硬度检测,静载试验每批 1 组。
TB/T 3193-2016
针对铁路工程夹片式锚具,强化了疲劳性能和低温适应性要求。
关键指标:疲劳荷载试验需经历 200 万次循环(应力幅 100MPa),低温锚固性能试验温度为 - 40℃,内缩量≤6mm。
检测项目:增加锚板磁粉探伤(GB/T 15822.1),夹片硬度测点不少于 3 处,且硬度差≤3HRC。
判定规则:静载试验中若出现钢绞线断裂或锚具滑移,判定为不合格。
JT/T 329-2010
适用于公路桥梁钢绞线锚具,明确了锚口摩阻损失和张拉工艺要求。
摩阻损失:锚口摩阻损失率≤6%,测试时采用穿心千斤顶反拉法,位移测量精度 0.01mm。
尺寸公差:锚板厚度偏差 ±0.5mm,夹片锥角偏差 ±0.5°,锚孔位置度≤1mm。
工艺要求:张拉锚固后夹片外露量应一致,差值≤2mm,且不得有错牙现象。
Q/CR 905-2022
铁路行业最新标准,增加了低回缩锚具的专项要求。
低回缩性能:回缩量≤3mm,通过在锚板与锚垫板间增设限位螺母实现。
材料性能:锚板采用 45 号钢或 40Cr,抗拉强度≥600MPa,延伸率≥16%。
检测流程:型式检验需包含周期荷载试验(50 次循环,应力上限 0.8fptk)。
JTT 1268-2019
针对缓黏结预应力锚具,规定了黏结剂固化时间和耐久性指标。
黏结性能:固化前钢绞线滑动阻力≤5N/m,固化后握裹强度≥2.5MPa。
环境试验:盐雾试验 1000 小时后,锚具无锈蚀,黏结剂无开裂。
检测方法:采用扭转试验评估黏结剂均匀性,扭转角度≤3°/m。
三、检测方法
预应力锚具检测方法依据标准要求分为材料性能检测、尺寸与外观检测和力学性能检测三类,具体如下:
1. 材料性能检测
化学成分分析:采用直读光谱仪测定 C、Si、Mn、P、S 等元素,偏差需符合 GB/T 14370 规定。
硬度测试:使用洛氏硬度计(GB/T 230.1),夹片测试 5 片,每片测 3 点,硬度范围 HRC 58-62。
2. 尺寸与外观检测
外观检查:目测有无裂纹、毛刺,用 5 倍放大镜观察表面缺陷,磁粉探伤检测内部裂纹(GB/T 15822.1)。
尺寸测量:
锚板直径:两垂直方向测量,平均值偏差 ±0.5mm;
夹片高度:两点测量,平均值偏差 ±0.3mm;
锚孔间距:激光测距仪检测,偏差≤0.5mm。
3. 力学性能检测
静载锚固试验:
设备:6500kN 卧式静载锚固试验机(精度 ±1%),配前卡式千斤顶。
流程:组装锚具与钢绞线,分级加载至 0.8fptk(钢绞线抗拉强度标准值),持荷 1h 后加载至破坏。
指标:锚具效率系数 ηa=Pu/(ηp×Puk)≥0.95,总伸长率 Δapu≥2.0%。
疲劳试验:
设备:脉动疲劳试验机,应力范围 0.4fptk~0.6fptk。
要求:200 万次循环后无钢绞线断裂或锚具滑移。
反拉法测锚下预应力(JT/T 329):
适用:后张法构件,未压浆且钢绞线外露≥300mm。
步骤:安装反拉千斤顶,逐级加载至夹片微动,记录力值即为有效预应力,误差≤±3%。
4. 特殊项目检测
低温锚固试验:-40℃环境箱中放置 24h,静载试验结果与常温差值≤5%。
缓黏结锚具固化测试:通过扭矩扳手测定钢绞线旋转阻力,固化时间≤7 天。
2025 年预应力锚具检测标准体系以 GB/T 14370 为基础,结合铁路、公路行业规范,强化了疲劳、低温及特殊工艺锚具的技术要求。检测方法涵盖材料分析、尺寸测量及多场景力学试验,确保锚具在桥梁、铁路等工程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