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最新公共卫生检测标准有哪些重要内容?对保障公众健康有何作用?
答:
一、标准名称
1.GB37487--2019《公共场所卫生管理规范》
2.GB37488-2019《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
3.调整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项目和健康证明发放标准(无标准号,依据相关通知规定)
4.《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检测方案》
5.《北京市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告知承诺管理办法》
二、标准内容
一.GB37487--2019《公共场所卫生管理规范》:该标准对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的各个方面作出规范。在管理要求上,明确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建立卫生管理制度,配备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等。在选址、设计与设施方面,规定公共场所选址应符合卫生要求,布局和设计应便于卫生管理和清洁消毒,具备相应的给排水、通风、采光照明等设施。例如在通风设施上,要保证新风量满足相应标准,以确保室内空气的流通与清新,为公众提供良好的空气环境。
二.GB37488-2019《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整合了原有的多项公共场所卫生标准。空气质量方面,对新风量、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醛、可吸入颗粒物、细菌总数等常规项目设定限值,同时增加了苯、甲苯、二甲苯、氡等项目的限值。如规定有睡眠、休憩需求的公共场所新风量不小于30m³/(h•人),其他场所新风量不小于20m³/(h•人)。水质方面,对游泳池水、沐浴用水等卫生要求大幅提高。游泳池水卫生指标增加了化合性余氯、臭氧(使用臭氧消毒时)、氧化还原电位、氰尿酸(使用二氯异氰尿酸钠和三氯异氰尿酸消毒时)、三卤甲烷等指标,浑浊度由5提高到1,pH由6.5-8.5提高到7.0-7.8,菌落总数由1000提高到200,大肠菌群由18个/L提高到不得检出。
三.调整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项目和健康证明发放标准:取消乙型病毒性肝炎检测项目,增加甲型病毒性肝炎和戊型病毒性肝炎检测项目。若从业人员肝功能异常,需另行检测甲肝和戊肝,排除后方可发放健康证明。将《北京市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合格证》调整为《北京市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健康检查证明》,有效期一年且全市通用,食品、公共场所、饮用水的健康检查证明通用。
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检测方案》:对不同群体分类采取抗原和核酸检测策略。疫情流行期间,核酸检测以“单采单检”为主。大型企业、工地等人员聚集重点机构,重点党政机关和重点行业,商场超市等重点场所工作人员,加强健康监测,出现症状可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脆弱人群集中场所,具备条件的可自行检测,不具备条件的由核酸采样机构上门采样。
五.《北京市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告知承诺管理办法》:申请人依法提出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申请,卫健部门一次性告知审批条件和所需材料,申请人书面承诺符合审批条件并承担后果,提交材料后卫健部门当场作出许可决定。本次修订补充“含电子文本”提交方式,完善信息共享免提交内容,精简申报材料,调整公共场所卫生检测规定,将违诺失信信息纳入北京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三、检测重要性及意义
公共卫生检测标准的实施,对于保障公众健康意义重大。通过对公共场所卫生指标的严格规范与检测,如空气质量、水质等,能有效预防疾病传播。从业人员健康检查标准的调整,可避免因从业人员携带传染性疾病而引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检测方案有助于及时发现疫情,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卫生许可管理办法的实施,规范了公共场所经营的准入,从源头保障公共卫生安全。这些标准政策共同构建起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为公众创造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