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渔业用水检测标准有哪些更新?这些标准修订对渔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答:
一、标准名称
1.GB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该标准对渔业水域的水质作出了全面规定,涵盖了各类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是保障渔业生态环境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标准。
2.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针对淡水养殖用水,明确了适用于无公害食品生产的水质指标及要求,致力于推动淡水养殖向绿色、安全方向发展。
3.NY5052-2001《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与海水养殖用水相关,为海水养殖过程中的水质把控提供了准则,助力提升海水养殖产品的品质。
4.DB34/4722—2024《安徽省水产养殖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此为安徽省地方标准,主要针对水产养殖业尾水排放进行规范,旨在减少水产养殖对当地水环境的污染。
5.DB51/T2976-2023《四川省水产养殖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四川省制定的水产养殖业水污染物排放方面的标准,对当地水产养殖尾水排放管理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二、标准内容
一.GB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规定了渔业水域水质应符合的基本要求,包括色、臭、味不得使鱼、虾、贝、藻类带有异色、异臭、异味;水面不得出现明显油膜或浮沫等感官性状指标。对化学物质如汞、镉、铅、铬等重金属的含量有着严格限制,汞的最高允许浓度为0.0005mg/L,镉为0.005mg/L等,以防止重金属在水生生物体内富集,影响水产品质量及人体健康。对溶解氧、pH值等常规指标也作出规定,连续24h中,16h以上必须保持水中溶解氧大于5mg/L,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mg/L,pH值范围定为6.5-8.5,为水生生物提供适宜生存环境。
二.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在感官指标上要求养殖用水应无异色、异臭、异味,不得含有明显的浮沫、油膜等。化学指标方面,氨氮含量不超过0.5mg/L,亚硝酸盐氮不超过0.1mg/L,保证淡水养殖水体的清洁度,减少对养殖生物的毒害作用。对总大肠菌群等微生物指标也有规定,每升水中不得超过5000个,防止有害微生物引发养殖生物疾病。
三.NY5052-2001《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感官上要求海水养殖用水清澈,无异味、异色。化学指标中,汞含量不得超过0.0002mg/L,铅不超过0.05mg/L,铜不超过0.01mg/L等,以适应海水养殖生物对水质的特殊要求。对于盐度,要求符合养殖生物的适应范围,一般在10-40‰之间,保障海水养殖生物正常的生理活动。
四.DB34/4722—2024《安徽省水产养殖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适用于单个养殖水面10亩及以上的池塘养殖场、设施养殖、育苗场等封闭式水产养殖的尾水排放管理。根据养殖尾水受纳水域的环境功能,将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分为一级、二级。一级标准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限值为60mg/L,氨氮为8mg/L,总磷为1mg/L;二级标准相应的COD为100mg/L,氨氮为15mg/L,总磷为2mg/L,以此控制水产养殖尾水对环境的污染。
五.DB51/T2976-2023《四川省水产养殖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适用于尾水排放去向为外界公共水域的封闭式水产养殖单位。对不同类型的污染物规定了排放限值,如悬浮物排放限值在一级标准下为30mg/L,二级标准为50mg/L,通过限制各类污染物排放,保护四川省内的水域生态环境。
三、检测重要性、意义、作用及方法
渔业用水检测标准修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生态角度看,修订后的标准能更精准地控制水产养殖对水体环境的污染,减少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等问题,维护水域生态平衡,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在经济层面,有助于推动水产养殖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提升水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渔业经济健康发展。
在检测方法上,针对不同指标有多种手段。例如检测化学需氧量(COD)常用重铬酸钾法,通过氧化水中还原性物质,根据消耗的氧化剂的量来计算COD值。检测重金属含量,可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利用原子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特性来测定重金属浓度。微生物指标检测则可通过平板计数法等,将水样接种到培养基上,培养后计数菌落数量来确定微生物含量。通过这些科学的检测方法,依据修订后的渔业用水检测标准,能够更好地保障渔业用水质量,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