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2025年猪饲料检测标准有哪些关键变化与要点?
答:
一、标准名称
1. GB/T 6432-2018《饲料中粗蛋白测定方法 凯氏定氮法》
2. GB/T 6433-2006《饲料中粗脂肪的测定》
3. GB/T 6435-2014《饲料中水分的测定》
4. GB/T 13093-2006《饲料中细菌总数的测定》
5. GB 13078-2017《饲料卫生标准》
二、标准内容
一. GB/T 6432-2018《饲料中粗蛋白测定方法 凯氏定氮法》:此标准规定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饲料中的粗蛋白含量。具体流程为将饲料样品与硫酸和催化剂一同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其中的氮转变为硫酸铵。随后加碱蒸馏,使氨逸出并被硼酸溶液吸收,最后用硫酸或盐酸标准滴定溶液滴定硼酸溶液所吸收的氨,根据消耗的酸量计算出饲料中的氮含量,再乘以相应的蛋白质换算系数,即可得到粗蛋白含量。该方法要求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 。
二. GB/T 6433-2006《饲料中粗脂肪的测定》:该标准适用于各种单一饲料、配合饲料及浓缩饲料中粗脂肪的测定。利用索氏脂肪提取器,用无水乙醚或石油醚等有机溶剂回流抽提样品,使样品中的脂肪进入溶剂中,然后将溶剂蒸发除去,称量剩余的残渣质量,即可计算出粗脂肪含量。此标准对不同类型饲料的样品称样量有具体规定,如一般饲料样品称取2g - 5g,脂肪含量高的饲料称取0.5g - 1g等。同时规定,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5% 。
三. GB/T 6435-2014《饲料中水分的测定》:该标准规定了直接干燥法和减压干燥法测定饲料中水分含量。直接干燥法适用于在103℃±2℃下,不含或含其他挥发性物质甚微的饲料。将样品置于已恒重的称量瓶中,在规定温度下烘干至恒重,通过称量前后的质量差计算水分含量。减压干燥法适用于在较高温度下易热分解、变质或不易除去结合水的饲料样品,需在减压条件下,在一定温度下烘干至恒重计算水分。对于一般饲料,两次平行测定结果允许相对偏差不大于2% 。
四. GB/T 13093-2006《饲料中细菌总数的测定》:此标准用于测定饲料中需氧嗜温性细菌的总数。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将饲料样品进行系列稀释,取适宜稀释度的稀释液接种到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在30℃±1℃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h±2h,然后计数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根据稀释倍数计算出每克或每毫升饲料样品中的细菌总数。标准规定每个稀释度应做两个平板,取其平均值,若两个平板菌落数相差超过15%,则需重新检测 。
五. GB 13078-2017《饲料卫生标准》:该标准规定了饲料原料、饲料产品中有害物质及微生物的允许量。如对铅、汞、镉、砷等重金属在不同饲料原料及产品中的限量做出明确规定,像猪配合饲料中铅的含量不得超过5mg/kg,汞的含量不得超过0.1mg/kg等。同时对饲料中的霉菌总数、沙门氏菌、黄曲霉毒素B1等微生物及毒素的允许量也有严格要求,例如猪配合饲料中霉菌总数不得超过4.0×10⁴CFU/g,不得检出沙门氏菌,黄曲霉毒素B1在仔猪配合饲料中的限量为10μg/kg,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中为20μg/kg 。
三、检测意义
猪饲料检测标准在保障猪群健康、提升养殖效益及确保食品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准确测定饲料中的粗蛋白、粗脂肪及水分含量,有助于评估饲料的营养价值,确保饲料能满足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促进猪的健康生长,提高养殖效率。检测细菌总数及有害物质、微生物的允许量,可防止猪因食用受污染饲料而患病,避免有害物质在猪体内残留并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保障了食品安全。严格执行这些检测标准,从源头把控饲料质量,为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