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抑菌内裤抗菌效果如何判定?GB/T 20944.3及相关国标详细解读 安全指标有哪些要求?
答:
一、标准名称
1. GB/T 20944.1-2007《纺织品 抗菌性能的评价 第1部分:琼脂平皿扩散法》
2. GB/T 20944.2-2007《纺织品 抗菌性能的评价 第2部分:吸收法》
3. GB/T 20944.3-2008《纺织品 抗菌性能的评价 第3部分:振荡法》
4. 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
5. FZ/T 73023-2020《抗菌针织品》

二、标准内容
一. GB/T 20944.1-2007《纺织品 抗菌性能的评价 第1部分:琼脂平皿扩散法》
该标准规定纺织品抗菌性能定性测试的具体流程与判定依据。适用于各类纺织材料及制品,通过观察样品周围抑菌圈的形成情况,初步判断抗菌效果。测试时将样品剪成规定尺寸的小块,放置于接种目标菌的琼脂平板上,在37℃恒温环境下培养24小时。若样品周围出现清晰无细菌生长的抑菌圈,即判定具有抗菌活性,抑菌圈直径越大,表明抗菌作用越明显,该方法为后续定量测试提供初步筛选依据。
二. GB/T 20944.2-2007《纺织品 抗菌性能的评价 第2部分:吸收法》
标准明确针对溶出型抗菌纺织品的定量测试方法,核心是通过测定样品与细菌悬浮液接触前后的活菌数量变化计算抗菌率。测试菌株默认包含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可根据产品用途增加其他代表性菌种。样品需先经标准洗涤程序处理,再浸入规定浓度的细菌悬浮液中,在37℃条件下接触18-24小时。通过无菌生理盐水洗脱后,采用平板计数法统计菌落数,抗菌率计算公式为(对照组菌落数-实验组菌落数)/对照组菌落数×100%,结果需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三. GB/T 20944.3-2008《纺织品 抗菌性能的评价 第3部分:振荡法》
作为抑菌内裤检测的核心标准,规定定量测定纺织品抗菌性能的振荡法流程与评价指标。适用于各类经过抗菌处理的纤维、纱线、织物及制品,不受抗菌剂类型和应用方式限制。测试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作为必测菌株,白色念珠菌为可选菌株。样品与细菌悬浮液在振荡培养箱中以规定频率振荡接触,培养温度控制在37℃±1℃,接触时间为24小时。抗菌率达标要求为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70%,对白色念珠菌≥60%,且经50次标准洗涤后,抗菌效果需保持初始值的80%以上。标准同时明确试验环境的温湿度控制范围,以及抗菌活性值(AAC)的计算方法,要求试验报告需包含试样描述、测试条件、活菌数量及异常现象等信息。
四. 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
该标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适用于所有境内生产销售的纺织产品,抑菌内裤作为直接接触皮肤类产品,需至少符合B类要求。安全指标中,甲醛含量≤75mg/kg,pH值范围4.0-8.5,异味检测需无霉味、石油味等刺激性气味。色牢度要求包括耐水、耐汗渍、耐摩擦色牢度,其中耐干摩擦色牢度≥3级。标准禁止使用可分解芳香胺染料,检测方法需参照GB/T 17592等配套标准执行,产品需在使用说明上标明安全类别。
五. FZ/T 73023-2020《抗菌针织品》
针对抗菌针织类产品制定的专项标准,抑菌内裤直接适用。标准将抗菌性能分为AAA级、AA级、A级三个等级,其中AAA级为最高等级。要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99%,白色念珠菌抑菌率≥90%;AA级要求前两类细菌抑菌率≥90%,白色念珠菌≥80%;A级要求前两类细菌抑菌率≥70%,白色念珠菌≥60%。标准明确抗菌性能需经30次标准洗涤后仍达标,同时规定抗菌剂迁移性测试要求,避免有害物质溶出危害健康,安全指标需符合GB 18401对应类别要求。
三、检测的重要性与核心方法
抑菌内裤检测是保障产品安全有效、规范市场秩序的关键环节。其核心作用在于验证产品抗菌性能是否符合标称标准,杜绝虚假宣传,同时排查化学残留、微生物超标等安全隐患,避免引发皮肤感染或过敏问题。检测方法主要分为定性与定量两类,定性检测采用琼脂平皿扩散法,通过观察抑菌圈快速判断抗菌活性;定量检测以振荡法和吸收法为主,精准计算抗菌率数值。检测流程需严格遵循标准规定,包括样品制备、灭菌处理、菌株接种、恒温培养、菌落计数等步骤,全程控制温度、湿度、振荡频率等参数,确保结果可重复。检测机构需具备CMA或CNAS资质,试验用菌株需符合标准规定的菌种编号,检测报告需明确标注所依据的标准、测试条件及具体数据,为产品质量判定提供科学依据。











一个工作日加急检测
7*24小时快速响应
十五年检测经验
检测精准,价格透明
超过百个检测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