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2025瓶装水饮料检测国标最新动态:GB标准有哪些更新?关键指标变化几何?
答:
一、标准名称
1. GB 19298-20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
2. GB 2762-20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3. GB 4806.7-202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4. GB 8537—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用天然矿泉水》
5. GB 17323-1998《瓶装饮用纯净水》
二、标准内容
一. GB 19298-20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
该标准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24年12月24日批准发布,自2024年5月24日起实施,其中标签标识要求(4.1和4.2)自2024年1月1日起实施。适用范围为密封于合规包装容器中可供直接饮用的水,不适用于饮用天然矿泉水。微生物指标保留大肠菌群(不得检出,抽样方案n=5,c=0),新增铜绿假单胞菌(不得检出),删除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计数等指标。标签方面,添加硫酸镁、硫酸锌等调味添加剂时,需在产品名称邻近标示相关说明;桶装水周转桶标签需合规,不符合名称标注的周转桶可更正后使用至2024年12月31日。
二. GB 2762-20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作为GB 2762-2022的修订版,核心修订聚焦包装饮用水污染物管控。将包装饮用水(饮用天然矿泉水除外)中亚硝酸盐限量调整为0.1mg/L,与天然矿泉水限值一致,该标准保持全球最严级别,严于欧美及国际标准5~30倍。修订同时解决肉类干制品重金属限量实操问题,但与瓶装水直接相关的核心变化为亚硝酸盐限值统一,可减少过度净化工艺带来的能源消耗。
三. GB 4806.7-202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2024年9月6日实施,整合原GB 4806.6-2016和GB 4806.7-2016,涵盖树脂、母料、塑料制品等,新增淀粉基塑料(淀粉含量≥40%)及未硫化热塑性弹性体材料管理。迁移限值方面,双酚A迁移限值从0.6mg/kg降至0.05mg/kg,且禁止用于婴幼儿产品;芳香族伯胺迁移总量检出限为0.01mg/kg。包装标识不再强制标注树脂复杂中文名称,仅需符合GB 4806.1通用要求,如标注“塑料PP”。
四. GB 8537—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用天然矿泉水》
现行有效标准,界定饮用天然矿泉水为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或钻井采集,含一定矿物质且未受污染的水。明确水源需采取预防污染措施,指标方面需符合特征性矿物质含量要求,微生物指标中铜绿假单胞菌不得检出,污染物限值需参照GB 2762系列标准执行,标签需标注水源地、特征性指标等信息。
五. GB 17323-1998《瓶装饮用纯净水》
规定原料水需符合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采用蒸馏、反渗透等工艺制得,不含任何添加物。理化指标要求色度≤5度、浑浊度≤1NTU、电导率(25±1℃)≤10μS/cm、高锰酸钾消耗量(以O₂计)≤1.0mg/L;污染物中铅≤0.01mg/L、砷≤0.01mg/L、亚硝酸盐≤0.002mg/L;微生物指标大肠菌群≤3MPN/100ml,致病菌不得检出。
三、检测的重要性与核心方法
瓶装水检测是保障饮用安全的核心环节,可精准识别水源污染、生产过程卫生缺陷及包装材料迁移风险,同时为标准落地提供技术支撑,规范行业生产行为。
检测需按标准化流程实施:样品采集遵循GB/T 5750规范,微生物样品需4小时内完成检测。感官指标通过标准比色管法测色度,浊度仪法测浑浊度;理化指标中电导率用电导率仪测定,重金属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或ICP-MS法,亚硝酸盐用分光光度法(GB 5009.33);微生物指标中大肠菌群采用滤膜法(GB 4789.3),铜绿假单胞菌按GB 8538进行选择性培养;包装材料迁移物按GB 31604.1模拟测试。检测需由CMA认证机构执行,确保数据合规性与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