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黑龙江 新疆 山东 广东 吉林 昆明
400 886 5719

禽肉微生物检测标准 GB 系列 操作指南

日期:2025-10-09 14:06:22 浏览:12
内容简介:问:禽肉微生物检测GB系列标准操作指南:关键标准有哪些?答:一、标准名称1. GB 4789.2-20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该标准适用于各类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禽肉作为常见食品类别,其菌落总数检测需严格遵循此标准规定的操作流程与判定依据,是评估禽肉卫生状况的基础指标检测标准。

问:禽肉微生物检测GB系列标准操作指南:关键标准有哪些? 

答:

一、标准名称

1. GB 4789.2-20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该标准适用于各类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禽肉作为常见食品类别,其菌落总数检测需严格遵循此标准规定的操作流程与判定依据,是评估禽肉卫生状况的基础指标检测标准。

2. GB 4789.4-20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沙门氏菌是禽肉中常见的致病菌,该标准针对禽肉等食品中沙门氏菌的分离、培养、鉴定等环节制定了详细规范,为禽肉中沙门氏菌的检测提供了统一依据。

禽肉微生物检测标准 GB 系列 操作指南

3. GB 4789.10-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能在禽肉储存、加工过程中污染并产生毒素,此标准明确了该菌的检验方法,包括样品处理、增菌培养、分离纯化及生化鉴定等步骤,保障禽肉食用安全。

4. GB 4789.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大肠菌群是反映禽肉受粪便污染程度的指标,该标准规定了大肠菌群的计数方法,适用于禽肉等食品的卫生质量评价,可有效判断禽肉加工过程中的卫生控制情况。

5. GB 270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鲜(冻)畜、禽产品》,虽非专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标准,但其中明确了鲜(冻)禽产品的微生物限量要求,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等指标的最大允许值,是禽肉微生物检测结果判定的重要依据。

二、标准内容

1. GB 4789.2-20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

样品处理时,需称取25g禽肉样品,放入含有225mL无菌生理盐水的均质袋中,采用拍击式均质器均质1-2分钟,制成1:10的样品匀液。若样品含较多脂肪,可加入适量无菌吐温-80改善均质效果。培养环节,选取10倍系列稀释的样品匀液各1mL,分别注入无菌培养皿中,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行,再加入约15mL冷却至46℃的营养琼脂培养基,轻轻转动培养皿使匀液与培养基充分混合,待琼脂凝固后倒置,在36℃±1℃条件下培养48h±2h。结果计数时,选取菌落数在30-300CFU之间的培养皿进行计数,计算两个平行皿的平均值,最终结果以CFU/g(或CFU/mL)表示;若所有稀释度的菌落数均超过300CFU,则以最高稀释度的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若所有稀释度均未检出菌落,则报告为小于10CFU/g(或CFU/mL)。

2. GB 4789.4-20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

增菌步骤分为前增菌和选择性增菌,前增菌称取25g禽肉样品,加入225mL缓冲蛋白胨水,36℃±1℃培养18h±2h;选择性增菌分别取10mL前增菌液,接入100mL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和100mL四硫磺酸钠煌绿增菌液,前者36℃±1℃培养18h±2h,后者42℃±1℃培养18h±2h。分离培养时,分别从两种选择性增菌液中取1环,划线接种于沙门氏菌属显色培养基和SS琼脂培养基,36℃±1℃培养24h±2h,观察菌落形态,典型沙门氏菌在显色培养基上呈特定颜色(如紫色、无色等,依培养基种类而定),在SS琼脂上呈无色透明或半透明、中心带黑色的菌落。生化鉴定需挑取可疑菌落接种三糖铁琼脂、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等,36℃±1℃培养24h±2h,根据生化反应结果判断是否为沙门氏菌;血清学鉴定则通过凝集试验确定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包括O抗原和H抗原的鉴定。

3. GB 4789.10-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样品处理同菌落总数测定,制成1:10样品匀液后,取10mL匀液接入90mL Baird-Parker琼脂培养基增菌液,36℃±1℃培养18h±2h。分离培养时,取增菌液划线接种于Baird-Parker琼脂培养基,36℃±1℃培养48h±2h,典型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呈圆形、凸起、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颜色为灰色至黑色,周围有透明圈,圈内有混浊带。鉴定环节,挑取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呈葡萄状排列;再进行血浆凝固酶试验,取新鲜兔血浆与菌液混合,36℃±1℃培养24h,若血浆出现凝固则为阳性;同时需进行甘露醇发酵试验,阳性结果进一步确认该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若需进行计数,可采用平板计数法,选取合适稀释度的样品匀液接种Baird-Parker琼脂培养基,培养后计数典型菌落,结果以CFU/g(或CFU/mL)表示。

4. GB 4789.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

该标准提供平板计数法和MPN法(最大可能数法)两种计数方法。平板计数法中,样品处理后制成10倍系列稀释匀液,取1mL注入无菌培养皿,加入15mL冷却至45℃的结晶紫中性红胆盐琼脂培养基,混匀凝固后倒置,36℃±1℃培养24h±2h。大肠菌群典型菌落呈紫红色,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周围有红色胆盐沉淀环,挑取典型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和乳糖发酵试验,确认无芽孢、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且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计数确认后的菌落数,计算结果以CFU/g(或CFU/mL)表示。MPN法需选取3个适宜的稀释度,每个稀释度接种3支乳糖胆盐发酵管,每管接种1mL样品匀液,36℃±1℃培养24h±2h,观察发酵管是否产酸产气,根据阳性管数查阅MPN检索表,得出每100g(或100mL)样品中大肠菌群的MPN值。

5. GB 270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鲜(冻)畜、禽产品》:

针对鲜禽产品,菌落总数限量为n=5,c=2,m=10^4 CFU/g,M=10^5 CFU/g(n为同一批次产品的采样件数,c为最大允许超出m值的采样件数,m为微生物指标可接受水平的限量值,M为微生物指标的最高安全限量值);冻禽产品菌落总数限量为n=5,c=2,m=10^4 CFU/g,M=10^5 CFU/g。大肠菌群方面,鲜禽产品限量为n=5,c=2,m=10^2 CFU/g,M=10^3 CFU/g;冻禽产品限量为n=5,c=2,m=10^2 CFU/g,M=10^3 CFU/g。沙门氏菌要求为n=5,c=0,m=0,即5份样品中均不得检出沙门氏菌。该标准同时规定,检验方法需参照GB 4789系列标准执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一致性。

三、检测的作用与方法

禽肉微生物检测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可评估禽肉的卫生质量,通过检测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指标,判断禽肉在养殖、屠宰、加工、储存及运输过程中的卫生控制情况,及时发现卫生隐患,避免不合格禽肉流入市场;另一方面能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是导致禽肉相关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通过严格检测可检出受致病菌污染的禽肉,防止其被食用,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此外,检测结果还可为禽肉生产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完善质量控制体系提供依据,推动禽肉行业整体质量水平提升。

禽肉微生物检测常用方法以培养法为主,如GB 4789系列标准中规定的菌落总数测定采用营养琼脂培养基培养,沙门氏菌检验需经多步增菌、分离培养及生化血清学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结合选择性培养基培养与生化试验。这些方法虽操作周期较长(通常需24-72h),但结果准确可靠,是目前禽肉微生物检测的主流方法。部分场景下也会采用快速检测方法,如免疫层析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等,可缩短检测时间(部分方法可在几小时内出结果),适用于需要快速筛查的情况,但快速检测结果若为阳性,仍需通过GB标准规定的培养法进行确认,以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分享到:
  • 微信扫一扫分享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凡没有注明"来源:聚检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进行修改或删除,自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聚检通有权进行转载。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相关产品检测
污水检测 ¥50

污水检测

水泥检测 ¥50

水泥检测

推荐检测机构
推荐检测资讯
 |  网站地图  |  皖ICP备202507208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