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茶饮料检测国家标准有哪些重要内容?如何通过这些标准确保茶饮料质量?
答:
一、标准名称
1. GB/T 21733-2008《茶饮料》
2. GB 7101-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料》
3. GB 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4. GB 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5. GB 19296-2003《茶饮料卫生标准》
二、标准内容
1. GB/T 21733-2008《茶饮料》:该标准对茶饮料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进行了规定。产品分为茶汤、调味茶饮料、复合(混)合茶饮料和茶浓缩液四类。技术要求涵盖感官、理化和微生物指标。感官上要求具有该产品应有的色泽、香气和滋味,允许有茶成分导致的混浊或沉淀,无正常视力可见的外来杂质。理化指标方面,不同类型茶饮料对茶多酚含量有明确规定,如绿茶茶饮料茶多酚含量应≥500mg/kg,乌龙茶茶饮料茶多酚含量应≥400mg/kg等;还对咖啡因含量、pH值、可溶性固形物等作出要求。微生物指标要求茶饮料中不得含有致病微生物,且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标准详细规定了各项指标的检测方法,如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用于理化指标检测;对检验规则中的抽样、检验和判定规则也有明确说明。同时,对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条件也作出规范。
2. GB 7101-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料》:适用于所有饮料产品,规定了饮料的食品安全要求,包括微生物限量、污染物限量、真菌毒素限量等。微生物限量采用三级采样方案,对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指标作出严格规定,如菌落总数需<10CFU/mL,大肠菌群采用MPN法检测要求<0.3MPN/mL,致病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不得检出。对饮料生产过程中的原料、加工、包装等环节的卫生要求也进行了规范,确保饮料产品在整个生产链中的安全性。
3. GB 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明确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使用范围及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在茶饮料中,对于常见的添加剂如甜味剂(甜蜜素、糖精钠等)、防腐剂(苯甲酸及其钠盐、山梨酸及其钾盐等)的使用范围和限量有严格规定,以保障消费者健康,防止添加剂滥用。例如,苯甲酸及其钠盐在茶饮料中的最大使用量为1.0g/kg(以苯甲酸计) ,确保在合理使用范围内既能起到防腐作用,又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4. GB 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规定了食品中铅、镉、汞、砷等污染物的限量要求。在茶饮料中,对铅等污染物的限量作出规定,如铅(以Pb计)的限量一般为≤0.3mg/kg ,通过限制这些污染物的含量,保障茶饮料的安全性,防止因原料或加工过程中的污染导致产品危害消费者健康。
5. GB 19296-2003《茶饮料卫生标准》:规定了茶饮料的指标要求、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要求、包装、标识、贮存、运输要求和检验方法。感官指标要求具有该产品应有的色泽、香气和滋味,无异味、异臭及肉眼可见的杂质,无浑浊、无沉淀(不包括添加果汁、乳和乳制品的茶饮料)。理化指标对总砷(以As计)、铅(Pb)、铜(Cu)等作出限量规定。微生物指标方面,以罐头加工工艺生产的罐装茶饮料应符合商业无菌的要求,碳酸型及其他包装茶饮料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酵母及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需符合相应规定。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求同GB 2760,生产加工过程应符合GB 12695饮料企业良好生产规范,对包装、标识、贮存及运输等环节也作出详细规定。
三、检测的作用与方法
检测在茶饮料行业至关重要。从作用上看,通过依据上述标准检测,能确保茶饮料的质量与安全。检测可筛选出不合格产品,避免其流入市场危害消费者健康;促使企业提升生产工艺和管理水平,保障产品符合标准,规范市场秩序。从方法上讲,感官检测依靠专业评茶师通过目测、嗅闻、品尝评估产品色泽透明度、茶香纯正度及滋味协调性等,还可借助分光测色仪等仪器量化指标。理化检测运用数字折光仪测糖度,高效液相色谱法测茶多酚、咖啡因等成分含量,原子吸收光谱法测重金属含量等。微生物检测依据GB 4789系列标准,采用平板计数法测菌落总数,MPN法确证大肠菌群等。通过这些检测方法,全方位保障茶饮料符合国家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