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2025年混凝土外加剂检测标准有哪些新变化?混凝土外加剂检测对建筑工程质量有何重要意义?
答:
一、标准名称
1. GB 8076-2008《混凝土外加剂》
2. GB/T 8077-2023《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
3. GB 50119-2013《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
4. JC/T 474-2008《砂浆、混凝土防水剂》
5. GB/T 23439-2017《混凝土膨胀剂》
二、标准内容
一. GB 8076-2008《混凝土外加剂》对混凝土外加剂进行了分类定义,包含减水剂、引气剂、缓凝剂、早强剂等。规定普通减水剂减水率应>8%,高效减水剂减水率>14%,高性能减水剂减水率>25% 。泌水率比方面,普通减水剂不大于95%,高效减水剂不大于90%,高性能减水剂不大于80%。含气量上,高性能减水剂一般在3.0% - 6.0%,其他减水剂不大于4.0%。凝结时间差上,普通减水剂初凝和终凝时间之差均应>90min,高性能减水剂可依工程需求确定。抗压强度比在3d、7d、28d都有相应要求,如高性能减水剂3d抗压强度比不小于170%。对于缓凝剂,缓凝时间差要求初凝时间之差≥90min,终凝时间之差在相应范围内,抗压强度比在规定龄期应满足一定要求,如7d抗压强度比不小于70%。早强剂的1d抗压强度比应不小于130%,3d抗压强度比不小于115%等,对钢筋锈蚀作用应无明显影响。引气剂的含气量应在3.0% - 5.0%,气泡间距系数不大于250μm,抗冻融循环次数不小于300次等。
二. GB/T 8077-2023《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涵盖了外加剂的固体含量、含水率、细度、密度、碱含量、氯离子含量等多项匀质性指标的试验方法。例如氯离子含量试验可使用离子色谱法或滴定法进行测定。该标准为准确检测外加剂匀质性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使得不同批次、不同厂家生产的外加剂质量具备可比性。
三. GB 50119-2013《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规定了缓凝剂在不同工程环境和混凝土类型中的使用限制和性能要求,如大体积混凝土中缓凝剂的缓凝时间应根据混凝土浇筑速度和散热情况确定。也规定了早强剂在不同类型混凝土中的适宜掺量和使用条件,如在预应力混凝土中早强剂的氯离子含量和碱含量有严格限制。该规范从应用角度出发,指导施工人员正确选择和使用外加剂,充分发挥外加剂性能,避免因使用不当导致混凝土性能劣化。
四. JC/T 474-2008《砂浆、混凝土防水剂》规定了防水剂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内容。在技术要求上,涉及到净浆安定性、凝结时间、抗压强度比、渗透高度比、48h吸水量比、28d收缩率比等指标。如一等品的渗透高度比不大于30%,合格品的渗透高度比不大于40% ,以此保证防水剂能有效提升砂浆及混凝土的防水性能。
五. GB/T 23439-2017《混凝土膨胀剂》规定了混凝土膨胀剂的术语和定义、分类与标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包装、标志、运输与贮存等。其要求包括细度、凝结时间、限制膨胀率、抗压强度、抗折强度等指标。如水中7d的限制膨胀率应≥0.025%,空气中21d的限制膨胀率应≤-0.020%,确保膨胀剂能在混凝土中发挥合适的膨胀作用,补偿收缩,防止混凝土开裂。
三、检测意义,方法,作用
混凝土外加剂检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检测可验证外加剂性能指标,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保障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从方法上,依据不同标准规定,采用如离子色谱法测氯离子含量、气压法测含气量、贯入阻力法测凝结时间差等多种专业方法。检测流程通常包括样品采集(涵盖不同生产批次典型样本)、样品制备、在规定环境养护(检测前需24小时恒温恒湿养护)、使用精密仪器按标准进行参数测试(如用混凝土含气量测定仪测气体含量、微机控制压力试验机测强度等)、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等步骤。检测要求检测设备定期计量校准,操作人员具备认证资质,对于复合型多功能外加剂需增加坍落度保留值、收缩率比等扩展检测项目 。其作用在于避免因外加剂质量问题导致混凝土出现开裂、强度不足、离析、缓凝异常等工程隐患,为生产、施工和验收提供科学依据,助力建筑行业打造安全可靠的建筑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