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非洲猪瘟检测标准2025年有哪些更新?对养猪业有何影响?
答:
一、标准名称
1. GB/T 18648-2024《非洲猪瘟诊断技术》
2. SN/T 1559-2024《非洲猪瘟检疫技术规范》
3. DB61/T 1838-2025《非洲猪瘟专项检测采样技术规范》(以陕西省地方标准为例)
二、标准内容
一. GB/T 18648-2024《非洲猪瘟诊断技术》:该标准规定了非洲猪瘟病毒的多种诊断技术,包括病毒分离鉴定、核酸检测、抗体检测等方法。在病毒分离鉴定方面,明确了适宜的细胞系及培养条件,通过观察细胞病变效应等确定病毒存在。核酸检测技术中,对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引物、探针序列及反应条件进一步优化,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性。以常见的病毒载量判断标准为例,当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CT值≤35时,判定为阳性,表明病毒载量>10³ copies/μL ;35<CT<40为可疑,需复检或结合其他检测;CT≥40判定为阴性。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对检测过程中的抗原包被、抗体孵育时间及温度等参数进行了细化,提升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二. SN/T 1559-2024《非洲猪瘟检疫技术规范》:此规范适用于家猪、野猪及其产品的ASF诊断和检疫,同时核酸检测方法也适用于环境拭子中ASFV核酸的检测。在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上,因ASFV属于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开展检测的实验室设施设备配置需符合GB 19489中生物安全二级(BSL - 2)及以上实验室要求,管理、技术、过程控制和结果质量控制应符合GB/T 27401规定,且检测生物安全操作规范符合SN/T 5335要求。样品采集方面,详细规定了组织样品(首选脾脏,其次为扁桃体、淋巴结等,对采集量有明确要求,如脾脏采集约50g)、口鼻拭子、全血样品、血清样品及环境拭子样品的采集方法。样品制备上,组织样品需研磨成糊状制备10%组织匀浆液并离心取上清。病毒红细胞吸附试验(HAD)利用感染ASFV的猪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吸附猪红细胞的现象诊断,不过少数减毒或无毒力毒株感染细胞后可能无此现象。
三. DB61/T 1838-2025《非洲猪瘟专项检测采样技术规范》(以陕西省地方标准为例):该标准规定了陕西省辖区内规模猪场、屠宰环节、无害化处理场、流通环节及易感野生动物活动区域非洲猪瘟监测样品采集技术的各项要求。采样要求方面,明确按NY/T 541规定,疑为炭疽的急性死亡生猪不得解剖,应先采血涂片镜检排除炭疽后再采样;采样人员需具备专业知识,做好个人防护,遵循生物安全操作规定,21d内未接触过非洲猪瘟病死猪及其污染物,不驾乘来自疫区车辆。采样方案需根据采样目的、风险点、疫情等确定样品采集的种类、数量、部位与采样方法等。在规模猪场,样品采集涵盖猪群、猪舍内环境、猪舍外环境等各个环节;屠宰环节需查看同步检疫过程中生猪脏器有无病理变化;无害化处理场要了解病死猪数量变化及有无病理变化等。样品包装与运输上,采集的样品无法12h内送检需冷冻保存,血清需分离装离心管后冷冻,包装要规范,运输应避免泄漏,尽快送达实验室。
三、检测重要性、方法及作用
非洲猪瘟检测至关重要,因其具有高传染性和高致死率,严重威胁养猪业发展。检测方法主要有核酸检测(如实时荧光定量PCR,具有高敏感性、高特异性,可同时检测大批量样品,通过检测病毒核酸判断感染情况)、抗体检测(如ELISA,可用于大规模猪群感染调查,但对早期感染诊断有滞后性,通过检测抗体了解感染过程)、病毒红细胞吸附试验(HAD)等。检测的作用在于及时发现疫情,在猪群感染早期通过核酸检测技术可快速察觉病毒,为防控争取时间;通过抗体检测可掌握猪群整体感染状况,评估疫情发展趋势,从而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如对阳性猪群及时隔离、扑杀,对环境严格消毒等,防止疫情扩散,保障养猪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