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ISO 1833-12:2019在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中有何地位?如何运用该标准进行腈纶与混纺纤维检测?
答:
一、相关标准
1. GB/T 2910.1-2009《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1部分:试验通则》
2. GB/T 2910.2-2009《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2部分:三组分纤维混合物》
3. GB/T 2910.12-2009《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12部分:聚丙烯腈纤维、某些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某些含氯纤维或某些弹性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二甲基甲酰胺法)》
4. GB/T 2910.24-2009《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24部分:聚酯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苯酚/四氯乙烷法)》
5. ISO 1833-12:2019《Textiles—Quantitative chemical analysis—Part 12: Mixtures of acrylic, certain modacrylic, certain chlorofibres or certain elastomeric fibres with certain other fibres (method using dimethylformamide)》
二、标准内容
GB/T 2910.1-2009规定了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的通用要求,包括取样原则、试验条件、结果计算等。明确样品应具有代表性,试验环境温度需控制在(20±2)℃,相对湿度(65±4)% 。其结果计算方法为根据溶解前后纤维质量变化,结合修正系数,得出各纤维成分的质量分数。
GB/T 2910.2-2009针对三组分纤维混合物的定量化学分析,给出了不同纤维组合的溶解顺序与试剂选择。例如,对于含有棉、羊毛、聚酯纤维的三组分混合物,先用稀硫酸溶解棉纤维,再用碱性次氯酸钠溶液溶解羊毛纤维,最后通过称重剩余聚酯纤维等步骤,计算各纤维含量。
GB/T 2910.12-2009适用于聚丙烯腈纤维、某些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某些含氯纤维或某些弹性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采用二甲基甲酰胺法。在(25±5)℃条件下,用二甲基甲酰胺溶解特定纤维,经过滤、洗涤、烘干、称重等操作,测定不溶纤维质量,进而计算各纤维成分含量。
GB/T 2910.24-2009针对聚酯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使用苯酚/四氯乙烷法。将样品在(25±5)℃下,用苯酚/四氯乙烷混合溶液溶解聚酯纤维,处理剩余纤维并称重,以确定各纤维比例。
ISO 1833-12:2019主要针对腈纶与混纺纤维,同样采用二甲基甲酰胺法。该标准对试剂纯度、试验仪器精度等做了严格规定,如二甲基甲酰胺纯度需≥99.5% ,天平精度应达到0.0001g 。通过规范操作流程,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重复性,为国际间纺织品贸易提供统一检测依据。
三、检测作用与方法
检测作用在于确保纺织品质量符合标准,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通过定量化学分析,可明确纺织品中各纤维成分含量,防止企业以次充好。例如在服装生产中,准确检测纤维成分能保证服装性能与标注一致,避免因成分不符引发质量纠纷。
检测方法基于各纤维化学性质差异,选择合适试剂选择性溶解某种纤维,再对剩余纤维称重计算。检测流程涵盖取样、试样制备、溶解处理、洗涤烘干、称重计算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严格要求,如取样需随机且具有代表性,溶解时间与温度需精准控制,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