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轧钢带表面质量直接影响后续加工性能和产品等级,氧化皮、划伤、辊印是三类典型缺陷。聚检通检测数据显示,2023年受理的钢带表面投诉案例中,这三类缺陷占比达67%。那么,如何准确判定缺陷类型?企业该如何针对性改进生产工艺?下面聚检通小编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帮助您做出明智的选择。
一、氧化皮缺陷的检测方法与成因分析
1. 检测技术要点
采用GB/T 10561-2005标准中的金相法测量氧化皮厚度,配合EDX能谱分析成分。现场快速检测可使用聚检通自主研发的OSP-2000型氧化皮测厚仪,测量误差控制在±1.5μm以内。
2. 典型缺陷特征
- 红色氧化铁(Fe2O3)呈片状分布,厚度通常超过15μm
- 灰色四氧化三铁(Fe3O4)多呈颗粒状,常见于高温段
- 检测案例:某钢厂6mm厚SPHC钢带出现局部红锈,能谱显示Cl元素超标,确认为轧后冷却水氯离子腐蚀所致
3. 工艺控制关键点
粗轧温度需控制在1100℃以下,精轧除鳞水压力不低于18MPa。聚检通实测数据表明,除鳞系统喷嘴磨损超过0.3mm时,氧化皮残留率增加40%。
二、机械划伤的鉴别诊断
1. 分类检测标准
- 贯穿性划伤:深度超过50μm,按ASTM A480判定为不合格
- 表面擦伤:可通过酸洗去除,深度小于20μm可让步接收
2. 产线定位方法
采用缺陷复现技术,通过比对划痕角度与产线设备布局:
- 与轧制方向呈30-60°的划痕多出现在卷取机区域
- 平行轧向的直线划伤通常源于输送辊道异物
3. 典型案例
某汽车钢带厂出现周期性划痕,聚检通通过频次分析锁定为5张力辊轴承损坏,更换后缺陷率下降92%。
三、辊印缺陷的系统分析
1. 特征参数测量
- 凸起型辊印:高度超过0.1%带钢厚度即判废
- 凹陷型辊印:直径大于20mm需降级使用
2. 成因追溯技术
采用三维形貌仪重建缺陷形貌,结合轧辊磨削记录:
- 周期性辊印间距=轧辊周长×传动比
- 某案例显示辊印间隔1826mm,对应F4机架工作辊周长
3. 预防措施
建立轧辊表面硬度检测制度,工作辊HSD硬度差应小于3度。聚检通检测发现,当轧辊粗糙度Ra超过1.6μm时,辊印发生率提高5倍。
四、综合质量控制建议
1. 检测周期设定
- 氧化皮:每卷头尾3米必检
- 划伤:每200米在线表面检测
- 辊印:换辊后前5卷全检
2. 数据化管理系统
建议采用聚检通QMS系统,实现:
- 缺陷图像自动比对
- 工艺参数偏差预警
- 质量追溯周期缩短至2小时
以上就是关于热轧钢带表面质量检测的全部内容,聚检通拥有CNAS认可的金属材料检测实验室,可提供符合ISO、ASTM、JIS等多标准的检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