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粉检测(MT)是焊缝表面及近表面缺陷检测的常用方法,利用漏磁场吸附磁粉显示裂纹、未熔合等不连续性。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结果直观,广泛应用于钢结构、压力容器及管道焊接质量评估。企业执行磁粉探伤时需严格遵循工艺标准,注意人员资质与设备校验。那么,如何规范操作流程?哪些细节直接影响缺陷检出率?下面聚检通小编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帮助您做出明智的选择。
一、检测前准备
1. 确认检测标准(如JB/T 6061-2007或ASME Section V),明确验收等级。
2. 清理焊缝及两侧20mm范围,去除焊渣、飞溅、油脂及涂层,避免影响磁化效果。
3. 根据工件形状选择磁化方法:轴向通电法适用于周向缺陷检测,线圈法则用于纵向缺陷。
4. 检查设备灵敏度:使用A型试片(15/50μm)验证,试片显示清晰即为合格。
5. 配置磁悬液:油基载液适用于潮湿环境,水基需添加防锈剂;浓度按标准要求控制。
二、磁化操作要点
1. 连续法检测:通电同时喷洒磁悬液,磁化持续时间1-3秒,需重复3次以上。
2. 交叉磁化:对复杂焊缝采用两个垂直方向的磁化,避免漏检任意取向缺陷。
3. 控制磁化电流:交流电适用于表面缺陷,直流电可检测近表面缺陷。电流值按公式计算(如I=8D~15D,D为工件直径)。
4. 避免虚假显示:电弧烧伤部位易产生磁写,需退磁后重新检测。
三、磁痕观察与记录
1. 检测环境白光照度≥1000lx,紫外灯强度≥1000μW/cm²(黑光检测时)。
2. 区分相关磁痕与非相关磁痕:焊接裂纹多呈锯齿状,咬边则沿焊趾线性分布。
3. 使用数码相机记录缺陷磁痕,标注比例尺与光源角度。
4. 存疑磁痕需退磁后重新检测验证,避免误判。
四、退磁与后处理
1. 高碳钢工件需退磁:采用交流衰减退磁法,剩余磁场≤3Gs。
2. 检测后清除磁粉残留,耐腐蚀要求高的工件需使用无氯溶剂清洗。
3. 检测部位作标记,避免重复检测影响评判。
五、安全注意事项
1. 触电防护:检查电缆绝缘性,湿式检测需穿戴绝缘手套。
2. 紫外灯防护:操作人员配备UV护目镜,避免皮肤直接暴露于黑光。
3. 易燃环境禁用油基磁悬液,现场通风需符合OSHA标准。
4. 交叉磁化时避免电弧打火,磁化电极与工件接触充分。
六、常见技术误区
1. 过度依赖标准试片:实际工件形状影响磁场分布,需通过工艺验证确定参数。
2. 忽略材料磁特性:高镍合金等弱磁性材料需采用荧光磁粉增强对比度。
3. 评判缺陷未结合工艺:冷裂纹多出现在焊后延迟阶段,需与焊接参数关联分析。
以上就是关于磁粉MT焊缝探伤报告检测步骤及注意事项的全部内容,聚检通配备FDA认证的紫外光源与数字化磁粉检测系统,可依据ISO 9934-2出具CNAS认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