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抗病毒生态板的检测标准近年来不断更新,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目前,国内主要依据LY/T 1926-2020《人造板与木(竹)制品抗菌性能检测与分级》和T/CNFPIA 3033-2023《抗菌抗病毒饰面人造板》进行检测。那么,如何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不同等级的抗菌抗病毒性能如何判定?下面聚检通小编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帮助您做出明智的选择。
一、抗菌性能检测标准及方法
1. LY/T 1926-2020
该标准适用于人造板及木(竹)制品的抗菌性能检测,采用贴膜法进行测试。主要步骤包括:
- 菌种准备:使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和大肠杆菌(ATCC 25922)作为标准菌株。
- 抗菌率计算:通过对比空白对照样与抗菌样品的菌落回收数,计算抗菌率,公式为 \( R = \frac{N_b - N_c}{N_b} \times 100\% \),其中 \( N_b \) 为对照样菌落数,\( N_c \) 为抗菌样品菌落数。
- 分级标准:抗菌率≥99%为Ⅰ级,≥90%为Ⅱ级。
2. T/CNFPIA 3033-2023
该标准针对饰面人造板,除抗菌性能外,还增加了抗病毒活性检测。抗菌性能检测方法与LY/T 1926-2020一致,但增加了洗刷预处理步骤,模拟实际使用磨损后的抗菌效果。
二、抗病毒性能检测标准及方法
1. ISO 21702:2019
国际标准ISO 21702:2019被T/CNFPIA 3033-2023引用,用于测定抗病毒活性率。测试病毒包括甲型流感病毒(H3N2)和肠道病毒(EV71)。抗病毒活性率计算公式为 \( R_v = \frac{B_v - C_v}{B_v} \times 100\% \),其中 \( B_v \) 为对照样病毒感染滴度,\( C_v \) 为抗病毒样品感染滴度。
2. 分级要求
- 甲型流感病毒(H3N2):Ⅰ级≥95%,Ⅱ级≥90%
- 肠道病毒(EV71):Ⅰ级≥90%,Ⅱ级≥80%。
三、检测流程及关键控制点
1. 样品制备
- 试件尺寸为(50±1)mm×(50±1)mm,数量不少于12块。
- 需进行防水处理,避免边缘渗水影响测试结果。
2. 预处理要求
- 抗菌性能测试前,需进行5000次洗刷,模拟长期使用后的抗菌效果。
- 抗病毒性能测试前,需进行24小时水浸泡及100小时紫外照射,评估耐久性。
3. 实验室条件
- 细菌和病毒测试实验室需符合GB 19489生物安全要求。
- 阴性对照样必须无菌生长,否则试验无效。
四、企业送检注意事项
1. 检测机构选择
- 优先选择具备CMA/CNAS资质的实验室,如中科检测、广分检测等。
- 确保检测机构能同时进行抗菌和抗病毒测试,避免分次送检增加成本。
2. 报告内容核查
- 检测报告应包含试验菌种、接种浓度、抗菌/抗病毒率、分级结果等关键信息。
- 若使用PE塑料膜作为对照样,需在报告中注明。
以上就是关于抗菌抗病毒生态板检测报告最新标准的全部内容。聚检通作为专业第三方检测机构,可提供LY/T 1926-2020、T/CNFPIA 3033-2023等标准的全项检测服务,确保数据准确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