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检测价格
¥50起
检测资质
CMA、CNAS、CATL
1.滴点检测:测定润滑脂受热开始滴落的最低温度,反映其耐高温极限,依据GB/T 4929标准执行,通常钠基润滑脂需满足实际工况温度低于滴点20-30℃的要求。
2.锥入度检测:包括未工作锥入度、工作锥入度及10万次延长工作锥入度,用标准锥体5秒内沉入深度(单位1/10mm)衡量稠度,硬度过软或过硬都会影响使用,按GB/T 269标准检测。
3.腐蚀试验:采用GB/T 7326乙法,将T2铜片置于润滑脂中,在规定温湿度下放置后观察表面是否出现绿、黑色变化,评估对金属部件的腐蚀风险。
4.蒸发量检测:依据GB/T 7325标准,在特定温度下测定润滑脂的重量损失百分比,蒸发量过大会导致有效成分减少、稠度变化,影响使用寿命。
5.外观检验:直接观察润滑脂的色泽、均匀度,检查是否存在机械杂质或分层现象,是最基础的质量判断指标。
6.氧化稳定性检测:通过GB/T 942或ASTMD942标准测定,以压力降值或诱导期时长反映抵抗氧化降解的能力,关系到高温环境下的性能稳定性。
7.分油性检测:按GB/T 7324标准测定基油分离的百分比,分油过多会导致润滑脂失效,通常控制在1%-20%范围内。
8.抗水性检测:采用ASTMD4049标准测水洗出率(0.1%-10%),评估水环境中保持性能的能力,这对潮湿工况至关重要。
9.耐磨性检测:用四球试验机测磨痕直径(0.1-1.0mm),模拟高负荷摩擦下的保护能力,直接影响设备磨损程度。
10. 低温流动性检测:通过低温流动性测试仪测扭矩值(0.1-50Nm),判断-10℃以下启动时的润滑效果。
11. 机械稳定性检测:测剪切处理后锥入度变化值(10-50单位),反映长期使用中稠度的稳定情况。
12. 灰分含量检测:按标准测无机残留物百分比(0.01%-2%),避免杂质导致设备磨损。
1.联系检测机构:直接对接“聚检通”客服,明确检测需求,比如是出厂检验、研发测试还是司法举证,说明需要检测的具体指标。
2.获取检测报价:聚检通根据检测项目数量、样品数量及检测标准,在1-3个工作日内出具详细报价单,明确费用构成和检测周期。
3.支付检测费用:通过机构提供的对公账户、线上平台等方式完成费用支付,支付后获取订单编号用于进度查询。
4.确定取样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取样方案,可由企业按SY 2001标准自行取样后邮寄,也可申请聚检通上门取样,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
5.样品初步核验:聚检通收到样品后,核对样品信息(名称、批号、数量等),检查样品状态是否完好,进行外观初检并记录,若样品不符合检测要求及时通知委托方补样。
6.定制试验方案:依据GB/T 492-1989等标准及客户需求,结合检测经验制定专项试验方案,明确每个指标的检测方法、仪器型号和试验时长。
7.开展检测试验:按方案操作专业仪器,如用滴点测试仪测滴点、锥入度测定仪测稠度,实时记录试验数据,确保每个步骤符合标准规范。
8.出具检测报告:试验完成后对数据进行审核分析,生成带有CMA、CNAS资质标识的检测报告,明确各项指标是否合格,报告可通过线上平台下载或邮寄获取。
9.提供售后服务:聚检通提供报告解读服务,委托方对结果有疑问可随时咨询,若需复检可协助办理相关手续。
1.滴点检测:使用滴点测试仪,按GB/T 4929标准操作,将样品加热至开始滴落,记录此时温度,也可采用ASTMD2265标准进行测定。
2.锥入度检测:采用锥入度测定仪,依据GB/T 269或ASTMD217标准,让标准重量的锥体在5秒内沉入样品,测量沉入深度,延长工作锥入度需经10万次剪切后再测试。
3.腐蚀试验:用腐蚀测试设备,按GB/T 7326乙法,将T2铜片浸入样品,在规定温度下放置后观察腐蚀等级,也可参照ISO11007标准执行。
4.蒸发量检测:使用蒸发性测试炉,依据GB/T 7325标准,在特定温度下加热样品一定时间,通过称重计算重量损失百分比。
5.氧化稳定性检测:采用氧化稳定性测试装置,按GB/T 942或ASTMD942标准,模拟高温氧化环境,监测压力降或诱导期时长。
6.分油性检测:依据GB/T 7324标准,通过钢网分油试验,测定一定时间内分离出的基油百分比。
7.抗水性检测:使用专用设备,按ASTMD4049标准,将样品置于水中搅拌,测量水洗出率评估稳定性。
8.耐磨性检测:采用四球试验机,模拟高负荷摩擦环境,按标准测定磨痕直径,判断润滑脂的耐磨保护能力。
9.低温流动性检测:通过低温流动性测试仪,在规定低温条件下测定样品的扭矩值,反映启动时的流动性能。
10. 灰分含量检测:使用高温炉,将样品灼烧后称重,计算无机残留物占比,具体操作符合相关石油产品检测标准。
1.样品准备需规范:取样必须遵循SY 2001标准,从不同部位多点采集,混合均匀后装入洁净干燥的容器,贴好标签注明样品信息,避免取样不均导致结果偏差。
2.仪器提前校准:检测前需对所有仪器进行校准,如锥入度测定仪需用标准块校准,滴点测试仪需用标准温度试剂校准,校准记录需留存备案。
3.环境条件控制:检测需在规定环境下进行,温度通常控制在23±2℃,湿度45%-65%,避免温湿度剧烈变化影响锥入度、黏度等指标的检测结果。
4.严格遵循操作规范:每个检测项目必须按对应标准步骤操作,如腐蚀试验中铜片的处理、放置温度和时间需精准控制,不得随意更改操作参数。
5.做好全程记录:从样品接收、仪器校准、试验过程到数据计算,每一步都要详细记录,包括日期、操作人员、仪器型号、数据原始值等,确保结果可追溯。
6.保证操作一致性:多人参与检测时,需统一操作手法,如锥入度测试时锥体释放的时机、读数的视角等,减少人为误差。
7.仪器维护保养:检测结束后立即清洁仪器,如四球试验机的摩擦副需擦拭干净,滴点测试仪的加热管需去除残留样品,定期进行维护校准。
8.样品妥善保存:未用完的样品需按ZB E 30005标准贮存,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潮湿,保存期限不少于检测报告出具后3个月,以备复检需求。
9.报告规范管理:检测报告需加盖机构公章和资质标识,纸质版和电子版分别存档,委托方领取报告后需核对信息是否与委托需求一致。
一个工作日加急检测
7*24小时快速响应
十五年检测经验
检测精准,价格透明
超过百个检测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