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价格
¥50起
检测资质
CMA、CNAS、CATL
感官指标检测:包括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个方面。外形需检测条索(紧结度、匀整度、色泽),绿茶条索应紧结挺直、匀整一致,色泽呈翠绿或嫩绿且有光泽,无焦叶、黄叶、红梗等异常;汤色需清澈明亮,呈嫩绿或浅黄绿色,无浑浊、沉淀;香气需具有绿茶特有的清香、栗香或兰花香等,无异味、焦味;滋味需鲜爽回甘,无苦涩味、寡淡味;叶底需嫩绿匀亮,无老叶、焦叶、红边。
理化指标检测:水分含量检测,依据 GB/T 8304-2013《茶 水分测定》,绿茶水分含量应≤7.0%,若超过该标准,易导致茶叶霉变、变质;总灰分检测,按照 GB/T 8306-2013《茶 总灰分测定》,绿茶总灰分应≤6.5%,过高则说明茶叶中杂质含量可能超标,影响品质;水溶性灰分检测,参照相关检测规范,水溶性灰分占总灰分的比例应≥45%,可反映茶叶中可溶性矿物质的含量;水浸出物检测,依据 GB/T 8305-2013《茶 水浸出物测定》,绿茶水浸出物含量应≥34.0%,其含量高低直接关系到茶叶的口感和营养价值;粗纤维检测,按照规定检测方法,绿茶粗纤维含量应≤14.0%,过高会使茶叶口感粗糙。
卫生指标检测:农药残留检测,需检测有机磷类、有机氯类、拟除虫菊酯类等常见农药残留,依据 GB 2763-202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各类农药残留量均需符合相应限量标准,不得超标;重金属检测,包括铅、镉、汞、砷等,参照 GB 5009.1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铅的测定》、GB 5009.15-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镉的测定》等标准,绿茶中铅含量应≤5.0mg/kg,镉含量应≤0.3mg/kg,汞含量应≤0.01mg/kg,砷含量应≤0.5mg/kg;微生物指标检测,需检测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菌,依据 GB 4789.2-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GB 4789.3-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等,绿茶菌落总数应≤10000CFU/g,大肠菌群应≤30MPN/100g,霉菌和酵母菌应≤50CFU/g,且不得检出致病菌(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样品接收:检测委托方将绿茶样品送至权威检测中心(如聚检通),检测中心样品接收人员需核对样品信息,包括样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委托方信息等,确认无误后填写样品接收单,双方签字确认,同时对样品进行编号,建立样品档案。
样品制备:样品制备人员从样品档案中调取编号后的绿茶样品,按照 GB/T 8303-2013《茶 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进行样品制备,将茶叶粉碎至一定粒度,确保样品均匀,之后将制备好的样品分装入洁净的容器中,贴上标签,注明样品编号、制备日期等信息,备用。
检测实施:检测人员根据检测项目,从制备好的样品中抽取适量样品,按照对应的检测标准和方法进行检测。感官检测由专业感官评审人员在符合条件的评审环境中进行,对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进行评定;理化指标检测使用专业的检测仪器,如水分测定仪、灰分测定炉、分光光度计等,按照标准步骤操作;卫生指标检测在无菌实验室进行,使用微生物培养箱、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设备开展检测工作,过程中做好原始数据记录。
数据处理与报告编制:检测完成后,检测人员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验证,确保数据准确无误。若数据存在异常,需重新进行检测验证。数据确认无误后,按照检测中心的报告编制规范,填写绿茶检测报告,内容包括委托方信息、样品信息、检测项目、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判定依据、判定结论等,报告编制完成后需经过审核人员审核,审核通过后加盖检测中心公章。
报告发放:检测中心将审核通过的绿茶检测报告通知委托方领取,或按照委托方要求通过邮寄等方式送达。同时,将样品档案、原始数据记录、检测报告副本等资料整理归档,保存一定期限,以备查询。
产品质量把控:生产企业可依据绿茶检测报告,了解产品在感官、理化、卫生等方面的质量情况,判断产品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要求。若检测发现问题,可及时调整生产工艺、原材料采购等环节,从而把控产品质量,确保出厂产品合格。
市场监管执法:市场监管部门在开展绿茶市场监管工作时,可将检测报告作为执法依据。对抽检中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依法采取查封、扣押、没收、罚款等措施,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不合格绿茶的违法行为,维护绿茶市场的正常秩序,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消费者选购参考:消费者在购买绿茶时,若商家能提供有效的检测报告,可通过报告了解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如是否存在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从而为选购决策提供参考,选择质量合格、安全放心的绿茶产品。
贸易往来凭证:在绿茶的进出口贸易或国内大宗交易中,检测报告是重要的贸易往来凭证。买卖双方可依据检测报告确认产品质量是否符合合同约定的标准,避免因产品质量问题引发贸易纠纷,保障贸易活动的顺利进行。
样品采集与保存:样品采集时需遵循随机、均匀的原则,确保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采集数量应满足检测需求。采集后的样品应尽快送至检测中心,若不能及时送检,需按照规定的条件保存,如在低温(0 - 4℃)、避光、密封的环境下保存,防止样品在保存过程中发生水分变化、霉变、氧化等情况,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检测环境要求:不同的检测项目对检测环境有不同要求,感官检测需在无异味、光线充足、温度适宜(一般为 23±2℃)、湿度适中(一般为 50±5%)的环境中进行,避免环境因素影响评审人员的感官判断;理化检测和卫生指标检测的实验室需符合相应的洁净度要求,无菌实验室需达到规定的无菌级别,同时实验室的温湿度、气压等参数也需控制在合适范围内,确保检测仪器正常运行和检测结果准确。
检测仪器设备:检测前需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和校准,确保仪器设备性能良好、精度符合检测要求。如水分测定仪需定期进行校准,确保水分测定结果准确;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需在使用前进行波长校准、灵敏度校准等。检测过程中严格按照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操作,使用完毕后及时进行清洁、维护和保养,延长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
检测人员操作:检测人员需具备相应的专业资质和操作技能,熟悉检测标准和方法,严格按照检测步骤进行操作,避免因操作失误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在检测过程中,需做好个人防护,如在进行微生物检测时穿戴无菌服、口罩、手套等,防止人员对样品造成污染,同时保障自身安全。
数据记录与审核:检测过程中需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原始数据,记录内容包括检测日期、样品编号、检测项目、仪器设备型号、操作步骤、检测数据等,不得随意涂改原始数据。原始数据记录完成后,需经过专人审核,审核人员需对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核查,确认无误后签字确认,确保检测数据可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