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价格
¥50起
检测资质
CMA、CNAS、CATL
感官指标检测:包括色泽、滋味与气味、组织状态。色泽需符合灭菌乳应有的均匀乳白或微黄色,无明显色差;滋味与气味应具有纯正的乳香味,无异味,如酸味、苦味、腥味等;组织状态需均匀一致,无凝块、无沉淀、无正常视力可见异物,允许有少量均匀分布的乳清析出(符合 GB 2519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灭菌乳》要求)。
理化指标检测:涵盖蛋白质、脂肪、非脂乳固体、酸度、杂质度、铅、汞、铬、镉、总砷、亚硝酸盐、硝酸盐、黄曲霉毒素 M1 等。其中蛋白质含量≥2.9g/100g,脂肪含量≥3.1g/100g(全脂灭菌乳),非脂乳固体含量≥8.1g/100g,酸度(以乳酸计)为 16.0-18.0°T(生牛(羊)乳为原料的灭菌乳),杂质度≤2.0mg/kg,铅≤0.01mg/kg,汞≤0.001mg/kg,铬≤0.05mg/kg,镉≤0.005mg/kg,总砷≤0.01mg/kg,亚硝酸盐(以 NaNO2 计)≤0.2mg/kg,硝酸盐(以 NaNO3 计)≤11.0mg/kg(生牛乳为原料),黄曲霉毒素 M1≤0.5μg/kg(均依据 GB 25190-2010 标准)。
微生物指标检测:包括商业无菌。按 GB 4789.26-20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商业无菌检验》方法检测,灭菌乳应符合商业无菌要求,即经适当的加热处理后,在规定的保质期内,于正常的储存和销售条件下,产品中不应有微生物生长繁殖。
添加剂指标检测:涉及三聚氰胺、防腐剂(如山梨酸、苯甲酸等)、甜味剂(如安赛蜜、三氯蔗糖、甜蜜素等)、色素(如柠檬黄、日落黄等)。其中三聚氰胺≤2.5mg/kg(GB 2762-202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防腐剂、甜味剂、色素的使用应符合 GB 2760-202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灭菌乳中不得添加防腐剂、甜味剂、色素(法律、法规或标准另有规定的除外)。
样品接收:检测中心(如聚检通)接收送检方提交的灭菌乳样品,核对样品信息,包括样品名称、规格、批次、生产日期、保质期、送检单位、送检人、联系方式等,检查样品包装是否完好、是否在保质期内,确认无误后填写样品接收单,双方签字确认。
样品制备:按照相关检测标准要求进行样品制备。若为液态灭菌乳,摇匀后直接取样;若样品需稀释或处理,严格按照标准规定的比例和方法操作,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制备过程中避免样品污染。
检测实施:依据选定的检测方法(如 GB 系列标准),对灭菌乳样品的感官、理化、微生物、添加剂等指标进行检测。检测过程中严格遵守仪器操作规程,做好实验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检测日期、仪器型号、试剂批号、检测数据、操作人员等。
数据审核:检测完成后,由专业人员对检测数据进行审核,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逻辑性,确认检测方法应用正确、操作步骤无误,若发现数据异常,需重新进行检测验证。
报告编制:数据审核通过后,按照规范格式编制灭菌乳检测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检测中心名称、报告编号、送检单位信息、样品信息、检测项目、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判定依据、判定结论等,报告需经检测人员、审核人员、批准人员签字,并加盖检测中心公章。
报告发放:检测报告编制完成并审核批准后,及时通知送检方领取报告,或按照送检方要求通过邮寄等方式发放报告,同时做好报告发放记录。
产品质量把控:企业可依据检测报告了解灭菌乳产品质量状况,判断产品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要求,若发现不合格指标,及时调整生产工艺、原材料采购等环节,提升产品质量,避免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市场监管检查:市场监管部门在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工作时,可将灭菌乳检测报告作为重要依据,核查企业生产的灭菌乳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对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依法进行处理,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电商平台入驻:企业若需将灭菌乳产品在电商平台销售,多数电商平台要求提供权威检测中心(如聚检通)出具的检测报告,以证明产品质量合格,满足平台入驻条件,确保产品顺利上架销售。
招投标项目:在涉及灭菌乳采购的招投标项目中,招标方通常要求投标企业提供产品检测报告,作为评估企业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检测报告合格的企业更易在招投标中获得优势。
消费者信任建立:企业可通过公开灭菌乳检测报告,向消费者展示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提升品牌形象,促进产品销售。
样品采集:样品采集需遵循随机、均匀、代表性原则,从同一批次、不同包装的灭菌乳中采集足够数量的样品,采集过程中使用洁净、无菌的采样器具,避免样品污染,采样后及时密封样品,做好标识。
样品储存与运输:根据灭菌乳的特性,样品应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储存和运输(如冷藏条件,0-4℃),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导致样品质量发生变化,运输过程中防止样品包装破损,确保样品完好到达检测中心。
检测方法选择:检测方法需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或相关行业标准,优先选择最新版本的标准方法,若采用非标准方法,需进行方法验证,确保方法的准确性、精密度和可靠性,并获得相关部门认可。
仪器设备校准与维护:检测所用的仪器设备(如天平、酸度计、色谱仪等)需定期进行校准,确保仪器设备的精度符合检测要求,日常使用过程中做好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仪器设备故障,避免因仪器问题影响检测结果。
试剂管理:检测所用的试剂需符合纯度要求,试剂标签清晰,注明试剂名称、浓度、批号、有效期等信息,试剂储存需按照规定条件进行,避免试剂变质失效,使用过期或变质试剂会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实验室环境控制:实验室环境需满足检测项目的要求,如微生物检测需在无菌实验室进行,控制实验室的温度、湿度、洁净度等参数,避免环境因素对检测结果产生干扰,实验过程中保持实验室整洁有序。
实验记录规范:实验记录需及时、准确、完整、清晰,记录所有与检测相关的信息,包括样品信息、检测方法、仪器设备、试剂信息、检测数据、观察现象等,实验记录不得随意涂改,如需修改,需在修改处签字并注明修改日期。
检测结果判定:检测结果判定需严格依据相关标准规定的限量值或要求,若检测结果处于临界值附近,需重新进行检测验证,确保判定结果准确无误,避免误判或漏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