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价格
¥50起
检测资质
CMA、CNAS、CATL
1. 感官指标检测
依据 GB/T 10498-2008《糖料甘蔗》要求,对甘蔗感官特性进行全面判定,包括色泽(蔗茎表皮应呈该品种固有色泽,无异常变色、霉斑;蔗肉呈白色或淡黄色,无褐变、黑心)、气味(具有甘蔗特有的清甜气味,无酸败味、霉味、异味)、滋味(咀嚼时口感清甜多汁,无苦涩味、辛辣味等不良滋味)、组织状态(蔗茎质地坚实,无软腐、空心、虫蛀孔洞,蔗节完整,无断裂或严重损伤)。
2. 理化指标检测
覆盖甘蔗核心理化参数,具体包括水分(反映甘蔗多汁性,直接影响加工利用率)、总糖(含蔗糖、还原糖等,是甘蔗品质核心指标)、还原糖(葡萄糖、果糖等,需控制在合理范围以防变质)、蔗糖(糖用甘蔗关键指标,决定制糖效率)、灰分(反映矿物质含量,间接体现甘蔗生长环境)、pH 值(判断甘蔗新鲜度及是否发生变质,正常范围为 5.0-6.5)。
3. 污染物指标检测
参照 GB 2762-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检测项目包括铅(限值≤0.1mg/kg)、镉(限值≤0.05mg/kg)、汞(限值≤0.01mg/kg)、砷(限值≤0.05mg/kg)、铬(限值≤0.1mg/kg)、亚硝酸盐(限值≤2mg/kg,以亚硝酸钠计)、硝酸盐(限值≤200mg/kg,以硝酸钠计),确保甘蔗无重金属及有害无机物超标。
4. 农药残留指标检测
针对甘蔗种植过程中可能使用的农药类型,检测有机磷类(敌敌畏、乐果、马拉硫磷等,限值符合 GB 2763-2024 对应规定)、有机氯类(六六六、滴滴涕、氯氰菊酯等)、氨基甲酸酯类(克百威、灭多威、 carbaryl 等)、拟除虫菊酯类(溴氰菊酯、氰戊菊酯等),杜绝农药残留超标的安全隐患。
5. 微生物指标检测
依据 GB 4789 系列标准,检测菌落总数(反映甘蔗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生食甘蔗建议≤10000CFU/g)、大肠菌群(指示粪便污染,限值≤100MPN/100g)、霉菌和酵母菌(防止霉变,限值≤50CFU/g)、致病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等,要求不得检出)。
1. 采样环节
按 GB/T 8855-2017《新鲜水果和蔬菜 取样方法》执行,随机选取不同种植区域、不同成熟度、不同蔗茎部位(头部、中部、尾部)的甘蔗,采样量不少于 2kg;将样品装入无菌密封袋,标注采样时间、地点、品种、采样人信息,低温(0-4℃)运输至实验室,避免运输过程中样品变质。
2. 样品制备环节
去除甘蔗不可食用的根、叶及表皮破损部分,用无菌蒸馏水冲洗蔗茎表面 3 次,沥干水分;使用无菌刀具切碎蔗茎,取不同部位匀浆(确保样品代表性),放入无菌均质袋,用拍击式均质器均质 2-3 分钟,制备成待检样品;制备过程需在无菌操作台上进行,防止交叉污染。
3. 委托与检测操作环节
委托方提供样品信息(品种、用途、检测需求),选择聚检通等具备 CMA 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实验室根据检测项目分配检测任务,感官检测由 2 名及以上专业人员独立判定,理化 / 污染物 / 微生物检测按对应国标方法操作,全程记录仪器参数(如色谱仪柱温、流速,光度计波长等)、试剂批号、检测时间。
4. 结果判定与报告编制环节
将检测数据与 GB 2762、GB 2763、GB/T 10498 等标准比对,判定每项指标是否合格;若存在不合格项,需进行平行样复检确认;合格后编制检测报告,内容包括委托方信息、样品信息、检测项目、方法标准、检测数据、判定结果、CMA 资质标识,报告需经检测员、审核员、批准人三级签字确认。
1. 生产企业质量控制应用
甘蔗加工企业(制糖厂、果汁厂、罐头厂)在原料收购时,依据检测报告筛选合格甘蔗,避免不合格原料影响产品质量;生产过程中,通过检测中间产品(如甘蔗汁)报告调整加工工艺(如杀菌温度、时间);成品出厂前,以检测报告作为质量合格凭证,确保产品符合市场准入要求。
2. 食品监管部门监督应用
市场监管部门开展甘蔗质量抽检时,以检测报告为执法依据,对不合格产品依法采取查封、扣押、召回等措施;在专项整治行动(如春季甘蔗霉变专项检查)中,通过分析区域内检测报告数据,排查质量安全风险点,制定监管重点。
3. 进出口贸易通关应用
甘蔗及甘蔗制品进出口时,检测报告作为符合进口国 / 地区质量标准的证明文件(如出口至欧盟需符合 EC No. 396/2005 农药残留法规),帮助企业顺利通过海关查验,避免因质量问题导致的通关延误或退运。
4. 电商与农贸市场准入应用
电商平台(如生鲜电商)要求入驻商家提供甘蔗检测报告,确保平台在售产品安全;农贸市场管理方将检测报告作为商户入场经营的前提,在市场内设置快检点,结合第三方检测报告双重把控甘蔗质量。
5. 科研与维权应用
科研机构开展甘蔗品种改良、种植技术研究时,检测报告数据可用于分析不同条件下甘蔗品质变化规律;消费者购买到疑似变质或劣质甘蔗时,可凭第三方检测报告向商家或监管部门举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1. 感官检测方法
执行 GB/T 10498-2008《糖料甘蔗》感官评价方法,在自然光、无异味环境中,2 名专业评价员分别通过目视观察色泽(记录表皮 / 蔗肉颜色、是否有霉斑)、鼻嗅判断气味(描述是否有清甜味、异味)、口尝(取少量蔗肉咀嚼,判定滋味是否正常)、手触感知质地(按压蔗茎判断坚实度),结果不一致时需第三人复核。
2. 理化指标检测方法
水分检测采用 GB 5009.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直接干燥法(101-105℃烘干至恒重,计算水分含量);总糖 / 蔗糖检测用 GB/T 10498-2008 附录 A 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氨基柱,流动相为乙腈 - 水,检测波长 210nm);还原糖检测用 GB 5009.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直接滴定法;灰分检测按 GB 5009.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灼烧法(550℃灼烧至恒重);pH 值检测用 GB 5009.23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 pH 值的测定》电位法(用 pH 计直接测定甘蔗匀浆 pH 值)。
3. 污染物指标检测方法
铅、镉检测采用 GB 5009.1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铅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样品经硝酸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仪检测);汞检测用 GB 5009.17-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原子荧光光谱法;砷检测按 GB 5009.11-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氢化物发生 - 原子荧光光谱法;亚硝酸盐 / 硝酸盐检测用 GB 5009.3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4. 农药残留指标检测方法
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检测采用 GB 23200.113-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植物源性食品中 208 种农药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固相萃取净化,GC-MS 检测);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用 GB 23200.121-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植物源性食品中 331 种农药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 - 质谱联用法》;有机氯类农药残留按 GB 23200.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水果和蔬菜中 500 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法》执行。
5. 微生物指标检测方法
菌落总数检测依据 GB 4789.2-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样品梯度稀释后涂布平板,36℃培养 48 小时,计数菌落数);大肠菌群检测用 GB 4789.3-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MPN 法或平板计数法;霉菌和酵母菌检测按 GB 4789.1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霉菌和酵母菌计数》(孟加拉红培养基培养,28℃培养 5 天计数);致病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检测分别执行 GB 4789.4、GB 4789.10 等对应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