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价格
¥50起
检测资质
CMA、CNAS、CATL
主成分含量检测:测定磷酸二氢钾(KH₂PO₄)的质量分数,依据 GB/T 19635-2018《化肥中磷、钾含量的测定》,要求优等品含量不低于 99.5%,一等品不低于 99.0%,合格品不低于 98.0%。
杂质含量检测:包括氯离子(Cl⁻)含量,需符合标准中优等品≤0.2%、一等品≤0.3%、合格品≤0.5% 的要求;硫酸根(SO₄²⁻)含量,优等品≤0.3%、一等品≤0.5%、合格品≤0.8%;重金属(以 Pb 计)含量,所有等级产品均需≤0.001%;砷(As)含量,所有等级产品均需≤0.0003%。
物理性质检测:外观检测,观察产品是否为白色结晶或粉末,无可见机械杂质;粒度检测,采用筛分法,测定不同粒径范围的颗粒占比,通常要求 1.0mm-4.75mm 粒径的颗粒含量不低于 90%;水分含量检测,按照 GB/T 8576-2010《复混肥料中游离水含量的测定 真空干燥法》,优等品水分≤0.2%、一等品≤0.3%、合格品≤0.5%。
pH 值检测:用 pH 计测定 1% 磷酸二氢钾水溶液的 pH 值,标准要求 pH 范围在 4.2-4.7 之间。
样品接收:检测机构(如聚检通)接收客户提交的磷酸二氢钾样品,核对样品信息,包括样品名称、规格、批号、数量、生产厂家、送检单位等,确认无误后填写样品接收单,为样品分配唯一编号,确保样品可追溯。
样品制备:按照相关检测标准要求,对接收的样品进行制备。若样品为块状或颗粒不均匀,需用研磨机将其研磨至均匀粉末状;采用四分法进行缩分,确保制备的样品具有代表性,缩分后的样品量需满足所有检测项目的需求。
检测实施:检测人员根据确定的检测项目,依据对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选取合适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开展检测。如主成分含量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或重量法,杂质含量检测采用离子色谱法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物理性质和 pH 值检测按相应标准规定的方法操作,同时做好检测过程中的数据记录,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完整。
数据审核:检测完成后,由专人对检测数据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检测方法的合规性、仪器设备的校准状态、数据计算的准确性、记录的完整性等。若发现数据异常或疑问,需及时反馈给检测人员,重新进行检测或核查,直至数据无误。
报告编制与发放:数据审核通过后,按照规范格式编制磷酸二氢钾检测报告,报告内容需包含样品信息、检测项目、检测方法、检测结果、标准要求、结论等。报告编制完成后,经审核人员和批准人员签字确认,加盖检测机构公章,再发放给送检单位。
产品质量把控:生产企业可将检测报告作为磷酸二氢钾产品质量把控的依据,通过对比检测结果与企业内部质量标准及国家相关标准,判断产品是否合格,对不合格产品及时进行整改,确保出厂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市场监管执法:市场监管部门在开展磷酸二氢钾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时,可依据检测报告判定产品是否存在质量违法行为。若检测报告显示产品质量不符合标准要求,监管部门可依法对生产、销售企业进行查处,维护市场秩序。
贸易交易凭证:在磷酸二氢钾产品的贸易活动中,检测报告可作为买卖双方交易的凭证。买方通过查看检测报告,了解产品的质量状况,确认产品符合自身采购需求后再进行交易;卖方则可凭借合格的检测报告,证明产品质量,促进交易达成。
科研项目支撑:科研人员在开展与磷酸二氢钾相关的科研项目时,如研究磷酸二氢钾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效果、改进磷酸二氢钾生产工艺等,检测报告可提供准确的产品质量数据,为科研项目的研究分析、结论得出提供支撑。
产品认证申报:企业在申请磷酸二氢钾产品相关认证(如绿色食品生产资料认证、有机产品认证等)时,需提交产品检测报告。认证机构通过审核检测报告,确认产品符合认证标准要求,方可为企业颁发相应的认证证书。
样品相关注意事项:样品采集时,需从同一批次产品的不同部位随机采集,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采集量需满足检测需求及复检需求;样品运输过程中,需采取防潮、防晒、防碰撞措施,避免样品性质发生改变;样品在检测机构储存时,需按照样品特性分类存放,注明储存条件和储存期限,定期检查样品状态。
检测操作注意事项:检测人员需经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熟悉检测方法、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及安全注意事项;检测前需检查仪器设备的性能状态,确保仪器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且在检定或校准有效期内;检测过程中需严格按照标准规定的步骤操作,控制好检测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通风等),避免环境因素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使用化学试剂时,需了解试剂的化学性质和安全风险,规范操作,防止试剂泄漏、挥发对人体造成伤害或对环境造成污染。
数据记录与报告注意事项:检测数据需及时、准确、清晰地记录在专用的记录表格中,记录内容包括检测日期、检测人员、仪器设备编号、检测条件、原始数据、计算过程及结果等,不得随意涂改,若需修改需按规定程序进行并签字确认;检测报告需按照规范格式编制,内容完整、准确、客观,不得包含虚假信息或误导性内容;检测报告的审核、批准需严格按照检测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进行,确保报告的合法性和有效性。